進入六月,關中西府沃野金色的麥浪翻滾,又到了“龍口奪食”的三夏大忙天。人常說,“春爭日,夏爭時”,到了麥黃時節,農人們最是忙活,在那“算黃算割”的鳥叫聲的陪伴下,各家都在搶天收割,好讓成熟的糧食盡快顆粒歸倉。
在此時節,農人們也最為心焦,有的看著還沒有完全黃熟的田塊,既想稍等壹兩天再收,好增加些收成,又擔心老天變臉,錯過了收割好時機。收回來的糧食要盡快晾曬,人們也盼著老天能賞臉,在烈日下暴曬兩天,好盡快入倉存放,只好每天關註著天氣變化,隨機應變安頓收割晾曬諸項事宜。等曬幹的麥子入了倉,秋糧種下去,農人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夏收大忙經歷的波折和辛苦,只有深入鄉間才能深深地體會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詩作生動地描述了壹家人相攜收麥的場景,滿含著對農人的悲憫情懷。
夏收是農人的大事,在過去尤顯重要。往往在麥黃前壹個月左右,人們便趁著跟交流會、“杈把會”的時機,添置些鐮刀、木鍁、曬耙、木杈、鋼叉等農具,采買些簸箕、篩子、襻籠等家什,收拾縫補好糧食袋子,為夏收做好物資準備。過去,西府農村各個村組都有專門劃設的麥場,各家也都有壹塊屬於自家的場地用來碾打麥子、堆放麥草,所以,收麥前還要拉著碌碡碾場(家鄉壹些地方也叫“光場”),提前清理完雜物,平整好打麥場。
過去,農村還鮮見收割機,到了割麥的大忙天,農家人通常男女老幼齊上陣(那時候農村中小學還有七到十天的“忙假”,讓學生也參與夏收),搶天收麥。大人弓著身子在前面揮鐮收割,在田間揮汗如雨,小孩在後面撿拾麥穗,跑前跑後幫些小忙。人手不夠的話,就要叫“麥客”幫忙了。
“麥客”是西府人對每年夏收時來關中道割麥以貼補生活的流動性幫工的親切稱呼。他們大多從甘肅省“扒火車”而來,到了關中就三五成群地聚攏在各鄉鎮街頭,等著被人雇用。他們衣著簡陋,皮膚黝黑,壹把鐮刀、壹頂草帽、壹個化肥袋改裝的行囊,往往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他們坐臥在街頭,緊盯著來往的人,看有雇主上前,便圍攏過去,講好價錢就跟著雇主去幹活。這些外來的打工者幹活很賣力,割起麥子來讓當地人望塵莫及。這些甘肅漢子確實是關中人夏收的好幫手,只要說個讓他們滿意的工錢,他們揮起鐮刀虎虎生風,在六月毒辣的驕陽下邊割邊捆,任豆大的汗珠滾落田間也不會偷懶。他們割麥速度很快,留下的麥茬也很齊整。他們的飯量驚人,因為他們幹的確實是下苦人的營生。他們每年轉戰關中各縣割麥,也是為了自家人的生計而奔波。西府人待他們也很熱情,工錢給夠飯管飽,只要能搶天時收回麥子就成。
不管是自己收割還是叫“麥客”幫忙,田間打好的麥捆都要拉回麥場碾打。這時,人們或拉著架子車,或趕著馬車,條件好點的開著拖拉機來到田間拉麥。往車上裝麥捆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老把式用鋼叉挑起壹大捆麥子,可以壹次扔到位,裝得好,路上便不會遺撒。過去農村脫粒機(家鄉人叫“打麥機”)較少,通常多家合用壹臺,麥捆拉回麥場後,各家就要排隊打麥,不分晝夜。這時候通常也是“全家總動員”,壹兩個人在前面將麥捆拆開,從打麥機入口“餵”進去,壹個人在後面用木杈挑麥草、堆麥稭垛(家鄉人叫“麥草摞子”),孩子們在中間撐口袋裝糧食,流水作業,忙而不亂。麥場上“衣子”(家鄉人稱麥殼為“衣子”)飄飛、塵土飛揚,嗆得人口鼻難受、雙眼難睜,打壹次麥,滿臉都是灰塵,衣領中也會鉆進不少“衣子”,但看著裝滿的壹袋袋的麥子,收獲的喜悅還是讓人們忍著堅持幹完。碾打結束後,人們拉走糧食,清理完現場,就剩下了壹座座“麥草摞子”矗立在麥場上,繼續守望著這方收獲的場地。農忙過後,“麥草摞子”也就成了小孩“躲貓貓”的好場所,冬日人們來此拉麥草燒炕,不經意間或許會從草窩裏發現幾個雞蛋呢。
碾打出的糧食要及時晾曬,這時完全要看老天的臉色了。如果天公作美,大太陽暴曬上兩三天,麥粒就能曬幹入倉;如果時陰時晴,不時再落幾點雨,可就苦了曬糧人了,壹會兒把糧食倒下攤開,壹會兒又收堆裝起來,折騰得人夠嗆。曬糧食要盡量攤薄,並不時用曬耙來回翻攪,及時將混入麥粒的麥草等雜物清理出去。曬幹了要用木鍁揚麥,及時將“衣子”揚出去,家鄉人常說,“有風就多揚幾鍁”,揚麥確實要把握好風向和時機,要揚得恰到好處,這樣才能多快好省地將糧食清理幹凈;但也不能“得風揚碌碡”,做事過了頭就落笑柄了。
曬幹揚凈的糧食歸了倉,夏收才算告壹段落,農人們的心才定下來。經歷了連續多日的忙碌,人們終於可以松壹口氣了,接下來還要及時種玉米,做好田間管護,期盼秋糧也能大豐收。
幾十年過去了,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各種農機具廣泛應用,夏收再沒有以前那麽辛苦了。聯合收割機在地裏開幾個來回,收割、脫粒同時進行,壹家的夏收作業壹兩個小時就結束了。打麥場也早已成了歷史,現在農村連“麥草摞子”也越來越少了。收割完的地塊由打捆機將麥草撿拾打捆,再加上硬茬直播和稭稈還田等技術的應用,現在的收種作業越來越省事,實際上夏收主要任務就剩下曬麥了。如今,小型清糧機也進入了普通農戶,有風沒風都不打緊,用機器“揚麥”比用木鍁更幹凈更快捷。
社會在不斷前進,農業科技也在不斷進步,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經濟如何發達,我們都不能忘記過去農人夏收的辛勞,不能忘記種田人付出的汗水,更不能浪費糧食,莫忘“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