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壹首好詩是怎樣的呢?我曾經以圖片的形式說過,最最上層,當然是以渾融取勝,除此之外,皆失之技法。
《西洲曲》就是這樣壹首好詩,雖然與《古詩十九首》相比,仍有些距離,但已經超越中國古代絕大部分詩歌了。
《西洲曲》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最早收錄在徐陵編的《玉臺新詠》),作者姓名已佚,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很可能是經過文人潤色過的南朝民歌。這類無名氏的詩歌非常有趣,其壹是很可能不是壹人所作,其二它壹出現在人們面前,就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
《西洲曲》講的是什麽呢?我以前說,讀詩要有“三讀法”,即讀其事,讀其情,讀其境,層層深入,方能解妙義。
我們不妨看:
壹位著杏紅色衣衫的少女,想要去西洲采摘梅花,她真的要去采摘梅花嗎?她只是想折下壹支,寄給遠在江北的那個他。西洲在哪裏呢,很近,坐上船劃幾槳就到了,可是他呢?想起他呵,心思忽然亂了,傍晚時分,伯勞鳥撲著翅膀飛走了,它是不是與它的愛人幽會去了呢,烏桕樹忽然呼呼作響,呀,是他回來了嗎?
少女輕輕開了壹條門縫,露出頭上的發釵,她望呀望,見不到人,直到門全部大開,依舊不見人呢。這時有壹鄰居路過,狐疑地望了望她,少女低頭,怕是自己的心思被人看出來了吧,便假裝出門采蓮子。天氣已經入秋了,少女穿著單薄的衣衫感到微微發冷,南塘的蓮花已經比人都高了。
少女低頭撥弄著蓮子,湖水清澈照出自己孤單的影子,她將壹些蓮子藏在袖子中,那蓮心真是紅的通透呀,就像當年見他時紅著的臉龐。可是他現今在何處呢,擡頭看看天,壹群鴻雁飛滿西洲,她不禁上了高高的樓臺尋覓,這樣倚欄桿遙望已經很久啦,她嘆息,垂下明潤如玉的雙手。
天那樣高,海水壹片空泛泛的綠色;海水像夢壹般蕩悠悠,憂愁的內心無處傾訴,也許只有南風知道我的心思,請把我的情思吹滿整個西洲吧。
對於詩歌翻譯,壹向是壹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像《西洲曲》這樣的詩,若要翻譯,沒有壹些篇幅是不行的,因為它每詞每句中留下許多空白,要把它合理補充出來才算好,否則,壹般的直譯不如不譯。
詩是用來品的,就是好酒壹樣,愈品愈醇,愈品愈醉。
《西洲曲》的美,在於兩個方面。 其壹是 情思百轉,含渥躊躇。像是壹幕話劇,我們見到這位少女聽“風吹烏桕”,以為郎至,壹起相思;“采蓮南塘”,蓮子懷袖,二起相思;“仰首飛鴻”,樓高不見,三起相思。相思三起三落,本以為可以於結尾傾訴,卻只是付與“南風”,言不盡情亦不盡。這確乎是壹個懷春少女真實的心理寫照。
其二是 四句壹韻,連珠相綴。開頭四句壹行的列法正是基於四句壹韻,在音韻效果上,造成若即若離的效果,不要小看韻腳的作用,因為音韻直接感觀就是感受詩歌的氣脈,氣脈壹暢,則通體精爽;氣脈不暢,則怏怏若病,這同人是壹個道理。其次是用了連珠格的修辭,這壹點壹般解讀都會說到,其實就形如頂針,前尾即後首,顯得如行雲流水。清朝沈德潛在《古詩源》評論說“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意思是壹樣的。
在回環往復的相思之情中,我們看到了壹個可憐可愛的少女形象;但是值得註意壹點的是,這麽美好的背後,究竟是什麽樣的呢?
要知道,《西洲曲》畢竟是文人潤飾過的,其早先的原型民歌是怎樣的呢?恐怕和《衛風伯兮》差不多,其思念對象,可能陷在戰爭中,永遠回不來了。從背面看,則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詩中有幾句詩廣為傳唱,“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但是,本著“以此我化彼我”的原則,“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更能觸動我心,相思之情,亙古不變,他壹日,或許妳我也要借“南風吹夢”呢,而這才是經典詩歌的魅力所在。
冷齋評此詩:愁思百轉,如荷露圓珠,晶瑩剔透;而渾融如酒,相思入藥,臻之上境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