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中唐,出現了專門吟詠柳絮的詩歌。白居易和劉禹錫對楊柳題材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們不僅開創了樂府《楊柳枝》組詩的創作,還寫了專門吟詠柳絮的詩歌。劉禹錫有四首吟詠柳絮的詞,即《柳花詞三首》和《柳絮》壹首,白居易有《柳絮》壹首,對柳絮的色彩?姿態?神韻進行了全面形象的描繪。劉白之後,詠柳絮之作漸多,如楊巨源(又作張喬)的《楊花落》,薛能的《詠柳花》,張祜?吳融?齊己各有壹首《楊花》,楊凝?雍裕之?李中?羅鄴?薛濤各有壹首《柳絮》,還有孫魴的《柳絮詠》。時至宋代,楊花柳絮題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唐代約有二十二首詠柳絮詩,在唐詩近四百首詠柳詩中占百分之五點六,宋代約五十四首詠柳絮詩,在宋詩近二百五十首詠柳詩中占百分之二十壹點六,無論在相對數量還是絕對數量上,宋代詠柳絮詩都遠遠多於唐代詠柳絮詩。並且,宋代詠柳絮詩在深度上也較唐代更進壹層,主要體現在對楊花柳絮的摹寫不再停留在較為淺層的物色神韻上,而是向更深層次發展,挖掘楊花柳絮的人格意義,那就是以君子比德的觀念關註柳絮,把柳絮貶為“風流之花”和“顛狂之花”。宋代還出現了專門的詠楊花柳絮之詞,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不僅抓住了楊花“似花非花”的生物種性特點,而且還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楊花思婦般的悲情神韻。宋代之後,歷經元明清,吟詠柳絮之作大概有八十首,為數不算少。中國古典文學中為數不少的詠楊花柳絮之作,構成了詠柳文學不可缺少的壹部分,部分優秀的詠柳絮作品成了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綜觀歷代詠柳絮之作,人們對柳絮的審美關註主要側重於兩方面:壹是柳絮作為春光春景,是春天的象征,更是暮春的標誌;二是柳絮作為花,文人對其色彩?形狀?姿態?韻味的審美把握。人們對柳絮的審美認識經歷了壹個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