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首杜甫詩分別有《秋興八首(其壹)》、《登高》和《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它們原文及註音如下:
1、《秋興八首(其壹)》
qīu xīng bā shǒu (qí yī)
(táng) dù fǔ
(唐)杜 ?甫
yù lù diāo shāng fēng shù lín, wū shān wū xiá qì xiāo sēn。
玉 ?露 ?雕 ?傷 ?楓 ?樹 ?林,巫 ?山 ?巫 ?峽 ?氣 ?蕭 ?森。
jiāng jiān bō làng jiān tiān yǒng, sài shàng fēng yún jiē dì yīn。
江 ?間 ?波 ?浪 ?兼 ?天 ?湧,塞 ?上 ?風 ?雲 ?接 ?地 ?陰。
cóng jú liǎng kāi tā rì lèi, gū zhōu yí jì gù rén xīn。
叢 ?菊 ?兩 ?開 ?他 ?日 ?淚,孤 ?舟 ?壹 ?系 ?故 ?園 ?心。
hán yī chù chù cuī dāo chǐ, bái dì chéng gāo jí mù zhēn。
寒 ?衣 ?處 ?處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雕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壹片陰沈。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系故園。又在趕制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壹陣緊似壹陣。看來又壹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沈。
2、《登高》
dēng gāo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風 ?急 ?天 ?高 ?猿 ?嘯 ?哀, 渚 ?清 ?沙 ?白 ?鳥 ?飛 ?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ú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無 ?邊 ?落 ?木 ?蕭 ?蕭 ?下, 不 ?盡 ?長 ?江 ?滾 ?滾 ?來。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萬 ?裏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獨 ?登 ?臺。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艱 ?難 ?苦 ?恨 ?繁 ?霜 ?鬢, 潦 ?倒 ?新 ?停 ?濁 ?酒 ?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裏漂泊常年為客,壹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3、《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yǒng huái gǔ jì wǔ shǒu (qí sān)
詠 ?懷 ?古 ?跡 ?五 ?首(其 三)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 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群 ?山 ?萬 ?壑 ?赴 ?荊 ?門, 生 ?長 ?明 ?妃 ?尚 ?有 ?村。
yí qù zǐ tái lián shuò mò, 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壹 ?去 ?紫 ?臺 ?連 ?朔 ?漠, 獨 ?留 ?青 ?冢 ?向 ?黃 ?昏。
huà tú xǐ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huán pèi kōng guī yuè yè hún。
畫 ?圖 ?省 ?識 ?春 ?風 ?面, 環 ?佩 ?空 ?歸 ?月 ?夜 ?魂。
qiān zǎi oí pā zuò hú yǔ,fēn míng yuàn hèn qǔ zhōng lùn。
千 ?載 ?琵 ?琶 ?作 ?胡 ?語,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論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壹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擴展資料:
賞析
1、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壹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
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壹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八首之中,第壹首總起,統帥後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誌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後過渡之樞紐,後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系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2、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壹統誌》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裏。”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
3、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壹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註·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壹幅精美的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