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戲劇,現如今的傳承正在接受著巨大的考驗。它雖然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主要愛看的群體還是中老年人,因為娛樂設施的豐富,很多年輕人對此是不怎麽感冒。那麽本期的 戲劇文化 ,為妳解析。
中國的傳統戲劇通常稱為戲曲,是綜合了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形式,進行故事表演的舞臺藝術,所謂的“以歌舞演故事”,這種戲劇形態,追溯其來源,是原始時代的歌舞。
有關原始歌舞的表演情況,在古代文獻中都有記載。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殷商時代甲骨文中記載的“老舞”。這種原始時代的歌舞,本質上乃是先民們的壹種宗教活動形式。
屈原的《九歌》即具有濃厚的宗教祭祀性質,是娛神為目的的祭歌。從《九歌》的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樂隊相當豐富,有鐘、鼓、琴、瑟等,舞蹈者裝扮美麗,還拿著香花等物品,有時獨唱,有時對唱或合唱,更有或抒情或威武的舞姿。其描述的歌舞也已經有人物和故事情節,有明顯的審美意識,已經孕育了後來戲劇的壹些基本因素。聞壹多就曾將《九歌》“懸解”為壹出大型歌舞劇。
在《尚書》、《周禮》、《呂氏春秋》當中也有原始歌舞的相關記載。比如“百獸率舞”這個詞就是在《尚書·舜典》中的記載,舜是堯舜禹的舜。所謂的“百獸率舞”,就是當時的人們披著各種野獸的皮在跳舞。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壹種原始宗教儀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後的壹種慶祝儀式。《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舞雩”。《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另外,我們在地下的考古發掘和許多巖畫當中,也可以找到佐證。比如1973年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上面所描繪的舞蹈圖案,五個人壹組,手拉手,面向壹側,做舞蹈狀,就印證了古代文獻資料當中提到的關於原始的詩、歌、舞相結合的情況。
從人類文化學的目光來認識,原始時代的歌舞,本質上就是先民們的壹種宗教活動形式。因為,宗教的精神貫徹在先民們的全部思想意識領域和日常生活的壹切方面。
因此,戲劇的起源是宗教儀式和歌舞。可以說無論東方也好還是西方也好,戲劇的生成都不約而同走了壹個相同的路徑,就是都起源於宗教活動和詩歌舞的綜合形式。
這裏要申明壹下,並不是這些古代的融合了詩歌舞的綜合形式的宗教活動就已經是戲劇表演了,只是說他們是戲劇的起源。雖然,這些宗教活動的確具備了戲劇的壹些要素,人物、事件、情節等等這些,人物就是祭祀的那些舞者,事件就是祭天、祭酒神來祈求豐收或者解脫災禍或厄運的這些情節。但這些宗教性的原始歌舞本身僅是起源或者說是戲劇的壹種前期形態,並不是真正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