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書香的詩在情景交融方面有什麽特點?

書香的詩在情景交融方面有什麽特點?

這首七律書香,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智德的崇敬和功業未成的心情。集情、景、議於壹爐,既評歷史,又含現實,堪稱歷代歌頌諸葛亮詩詞中的絕唱。

古典詩詞中,常以問答開句,突出感情的跌宕起伏。這首詩的第壹句對聯也是如此。“著名總理的廟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裏。”壹問壹答,從壹開始就形成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涵蓋了整篇文章。最後壹句“丞相祠堂”切中要害,有親切恭敬之意。下壹句“在絲城附近的壹片深松林裏”,指出詩人是向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致敬的。柏樹壽命很長,壹年四季永不枯萎,高大挺拔,具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寺廟的觀賞樹。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壹幕,表現出柏樹雄偉、蔥郁、蒼勁、古樸的形象特征,使人想起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第二副對聯“春草染階,鳥鳴葉下”色彩鮮明,音韻清晰,幽靜自然,將武侯祠的春景表現得無限美好。然而,大自然的春天來了,但振興祖國的希望卻很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可避免地有壹種悲涼的感覺,所以據說是“自春色”和“空而好音”“自性”和“空性”的互文性描繪了壹種靜而不動的環境。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情滲透到客觀景物中,在景物中做買賣,從景物的描寫中傳達自己內心的悲傷,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通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更加光輝。

"第三次召喚使他肩負國家大事,他把真心交給了兩代人."第三部分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壹生。兩句話十四個字把人們帶到了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了壹個忠君愛國,濟世濟危的聖人形象。對今天的懷念。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這讓詩人憂心忡忡。他渴望有忠臣聖賢輔佐國家,整頓幹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壹。正是這種對國家的關懷,凝結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了他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壹對“還沒來得及征服就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哀嘆諸葛亮病逝時在軍隊中失敗的歷史不幸。諸葛亮欲死之誌的悲劇結局,無疑是壹首生命的贊歌。他用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進壹步升華了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產生了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這首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向丞相祠堂致敬,從景物描寫中反映現實,流露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