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陶淵明歸園(上)

陶淵明歸園(上)

回到花園,他們中的壹個

作者:陶淵明

很少有人不入鄉隨俗,他們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我溜進了仕途網,已經離開賽場十幾年了。

籠中的鳥常常依戀過去的森林,池裏的魚向往過去的深淵。

我想在Minamino開荒,保持我對田野的謙卑。

房子周圍是十畝左右的土地,茅草屋的茅草屋。

柳樹掩映屋檐,桃樹掩映院前李烈曼。

鄰村的鄰村隱約可見,村裏飄著裊裊炊煙。

巷子裏幾聲狗吠,桑樹被公雞叫了壹聲。

院子裏沒有灰塵雜物,安靜的房間裏有些舒適和悠閑。

長期被困在沒有自由的籠子裏,我今天終於回到了森林。

註意事項:

1,邵:指青年。

2.適應世俗:適應世俗。韻:意境與風度。

3、塵網:指世,官命骯臟內斂,如網。這裏指的是仕途。

4.鴕鳥:籠子裏的鳥。池塘魚:池塘裏的魚。鳥兒想念老森林,魚兒想念老家,也就是說他們想念老家。

5.葉楠:壹本書是《楠木》。國際:介於。

6、防禦性:防禦性。潘嶽的《閑居序》中有兩句話:聰明的官員善於謀利,愚蠢的官員是壹些剛正不阿的人。笨拙的意思就是正直。

7.方:讀為壹面。房子周圍有十多英畝土地。

8.陰影:陰影。

9.羅:名單。

10,暖:外觀暗淡。

11,根據:溫柔的外表。市場:村莊。

12,這兩句在韓樂府的《紀明》裏都翻譯成了雞叫樹高,狗叫宮深的意思。

13,家庭:家庭。塵世間瑣事。

14,虛擬房間:壹個安靜的房間。休閑:閑適。

15,範:柵欄。樊龍:鳥儲工具,比喻仕途。回歸自然:指回歸農耕和園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像壹只籠中鳥,回歸自然,自由自在。

翻譯:

從小就沒有訴諸世俗的氣質。

我喜歡山野。

誤入人間陷阱,

壹去就是三十年。

籠子裏的鳥依附在它們生活的樹林裏,

池塘裏養的魚懷念它們生活過的深潭。

在南方的原野開荒,

按照妳那愚蠢的想法,回家種田吧。

房子周圍有十多英畝土地。

有八九間茅草房。

榆樹和柳樹遮住了後檐,

桃李樹列在堂前。

遠處,有人居住的村莊依稀可見。

樹上的煙隨風輕輕飄動。

深巷狗吠,桑樹頂雞啼。

門裏沒有世俗雜事,

空房間裏有很多空閑時間。

被困在籠子裏很長時間,

現在我終於可以回歸自然了。

贊賞:

公元405年(東晉皇帝易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但80多天,他聲稱不願意給村裏的孩子跪拜五鬥米掛回家。從此,我結束了隱居兼做官的生活,最終到了農村。我回來後寫了壹組五首詩,* * *,描寫了農村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純樸可愛,表達了我退休後的快樂心情。這是第壹首歌。

陶詩通常平淡無奇,沒有組織雕琢的工作。而蘇東坡卻說:他的詩質實,富於現實。(有蘇轍書的那本)補充:初看起來,袁明的詩很慢,熟了就有怪句。(引自《冷齋詩話》)東坡偏愛陶公為人,特別贊美他的詩,認為自古以來,無人能及,反復背誦,爛熟於心,壹壹吟唱,寫何比常人有更深的體會。這首歌主要體現了簡單中的濃濃韻味,輕松中的精致。

前四句,先說說性格和過往人生軌跡的沖突。韻和性都是指人的性格和精神氣質。所謂風俗韻,無非是詩人從未學過的那種迎合世俗,玩弄應酬,博取機會的情態和技巧。作為壹個真誠坦率的人,他的天性似乎與淳樸的鄉村和寧靜的大自然有著內在的聯系,所以他愛秋山。前兩句透露出作者清高孤傲的個性,為全詩定下基調,也是壹個伏筆。是詩人進入官場後最終辭職的根本原因。然而,生活往往是壹種必然。作為官家子弟,進入仕途是通常的選擇;作為熟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想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只是為了養活壹個小家庭,維持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我們不得不違背自己的韻和性,在官場上奔波。回過頭來看,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的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三十年是十三年的錯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後隱退,正好是十三年。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味深長。詩人對著鄉村嘆息,就像對著壹個有著深厚友誼的老朋友:啊,這壹別就是十三年!裏面有無限的情感和眷戀,但寫出來還是藏著的。

下面四句是兩種人生的過渡。雖然是個錯誤,但還是動情了。鳥兒留戀老林,池裏的魚思念舊園。兩句話重點描述了當官的心情。從上面來看,語氣流暢,沒有隔閡。因為兩個相似的比喻和對仗句的運用,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然後從這裏轉到下面:南開荒,歸園,順理成章,不著痕跡。笨拙的應對越來越不庸俗,因為妳不知道如何利用機會,不如抓住自己的愚蠢,不必勉強融入這個世界;回到田源的有求必應的天性,我愛秋山是因為我有這種天性,讓這種生活自然舒展,得到我想要的。開頭寫的沖突在這裏解決了。

擺脫了沖突,內心是快樂的,心情是開放的。下面這八句話,就用欣欣的筆,唱出妳家周圍的風景。這裏描述的壹切都很普通。土地,草房;榆樹、桃、李;村莊,炊煙裊裊;狗叫雞啼。但正是這些平凡的事物,在詩人的筆下,構成了壹幅非常寧靜美好、清新喜人的畫卷。在這幅畫面中,田園風光以其輕盈樸實的自然美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悠然神往。這有點像天堂。土地平坦寬敞,房子也不過如此。這裏有肥沃的田野,美麗的池塘,桑樹和竹子。樓裏車水馬龍,雞犬相聞。其中,男人和女人穿得像陌生人;黃毛低垂,自得其樂。(桃花源記)其實,無論是幻想中的桃源,還是現實中的田園,都表現了陶淵明的壹個理想:壹個合理的社會,應該是壹個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在禮儀約束,人人自耕,自食其力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陶淵明筆下的農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殘酷的壹面。但作為詩歌的結構,它給人以美的慰藉。文學往往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初看這壹段,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還挺有匠心的。有十幾畝方屋,八九間茅草房,都是簡單的素描,表現主人生活的簡樸。不過,雖沒有雕梁畫棟的宏偉,但屋後榆樹柳蔭,堂前桃花梅花爭奇鬥艷,素淡華麗,令人神往。前四句形成特寫。但這個特寫不足以讓陶淵明描繪出寧靜祥和的意境。於是我把筆移向了遠方的場景: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炊煙。溫暖,是模糊的,村落相隔甚遠,所以模糊,就像中國畫家畫遠景時,常常勾上幾筆筆墨。伊壹描述著緩緩升起的煙霧。這兩句話描述的景色給人壹種平靜安詳的感覺,仿佛這個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幹擾。從四個近景句子變成兩個遠景句子,就像焦平面慢慢拉開,把壹個充滿農民味的小屋融化成壹個深遠的背景。畫面很淡,但是味道很濃,讓人豁達,輕松。看完這個,大家可能會覺得少了點什麽。是的,這個場面太安靜了,好像少了壹點生氣。但是詩人沒有忘記這壹點。聽,幽深的胡同裏犬吠,雞鳴桑樹彈跳,頓時這幅美麗的田園畫卷栩栩如生。這兩句話是從韓樂府裏的“雞鳴”中轉述出來的,雞叫樹高,狗叫宮深,略有變化。但詩人從來沒有炫耀自己學識的意思,只是隨手可得。他沒有寫蟲鳴鳥鳴,而是寫了壹個很普通的雞鳴犬吠,因為雞鳴犬吠是農村環境中最有特色的,也是與整個畫面最和諧統壹的。黑暗中,很難說是否也滲透著《老子》的理想社會觀念,即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不聊生。從詩歌語境本身來看,這兩筆缺壹不可。它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田園生活的風味,絲毫不破壞寧靜的意境,也不會讓妳感到嘈雜和煩躁。這樣看來,比起王績的名句,蟬鳴林靜,Tonamiyama更靜。人們熟知的所謂動筆靜寫的筆法,壓力太大,太費力。

從現場轉來,有兩句話:家清凈雜,虛室多閑。Dusty指的是世俗的雜務,虛擬的房間是安靜的房間。作為壹個官員,總有很多自己不想做的蠢事,很多無聊的應酬。現在我已經擺脫了他們所有人,在壹個安靜的住處過著悠閑的生活。但是,最愜意的不是在這裏無所事事,而是從現在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全詩以兩句話結尾:在籠子裏呆久了,回歸自然。自然不僅指自然環境,也指自然而不失真的生活。這兩句話再壹次與開頭相呼應,那就是大自然對山丘的熱愛,同時又是點出“歸園”主題的筆。但這種呼應和指向,壹點也不覺得勉強。全詩,從官場生活的激烈無聊,到美麗的田園風光,新生活的喜悅,自然流露出壹種解脫的感覺。這樣的結局既精致又符合邏輯。

對陶詩的自我批判,強調其自然質樸的風格,到了陶淵明傾其所有,借其手書,初不知其為語,所謂自得而不煩索伐的地步。其實詩永遠是詩,自然的藝術依然是藝術,甚至是壹種很難得到的藝術。真正的揮灑自如,從不雕琢,或許可以稱之為自然,但絕不是自然的藝術,從這首詩來看,它在策劃文章的布局,步步推進,甚至刻畫每壹個細節,都不草率。它是精心構思、精心選詞、反復錘煉的結晶。真正貫穿全詩的情感只有壹個,呈現的是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是為了呈現這種意境,不求表面之美,所以詩顯得自然。簡而言之,這就是通過藝術追求和藝術努力達到的自然。

陶淵明歸園(三)

回到花園,第三名。

作者:陶淵明

我在南山下種了豆子,田裏的雜草長滿了豌豆。

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

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

弄濕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違心。

註意事項:

1,南山:指廬山。

2、罕見:罕見。

3.邢:起來。

4.荒涼:形容詞是名詞,指豆芽中的雜草。臟:臟。這裏指田裏的雜草。

5、蓮鋤:背著鋤頭。哦,拿著它。

6、早晨很可笑:早上起來去田裏除雜草。

7、窄:窄。

8、植被長度:植被。弄濕(露水)。

9.腳:值得。

10,但是:只有。

11.願望: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彎腰,不隨波逐流。

12,但是做妳想做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違規:違規。

翻譯:

南山腳下有壹塊我種的豆田。

雜草叢生,但豆芽稀少。

早上起來去田裏除雜草。

傍晚月光下扛著鋤頭回家。

狹窄的道路,茂盛的植被,

傍晚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濕了也沒什麽丟人的。

只要不違背妳的意願。

贊賞:

“歸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最後兩句話,是我在籠子裏呆久了,回歸了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農村的自然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口是心非,以社會價值觀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壹味追求富貴名利,是扭曲人性,迷失自我的行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是自己修身養性,自己吃飯,滿足於簡單的生活,摒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鬥爭。無論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該如何評價,它都是古今中外反復提出的壹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壹個貴族的後代,壹個很少經歷過現實悲慘生活磨練的士大夫,完全依靠自己的體力,其實是很難養家糊口的;而且事實上,他家還有帶著個人依戀的仆人和學徒為他種地。但他確實是在努力實踐自己對生活和社會的特殊理解,經常參加壹些農業勞動,並在詩歌中贊美這種勞動的快樂和美好。讀者要註意:陶淵明的耕田不能等同於普通農民的種田,因為這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等同於普通農民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包含著相當深刻的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少數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想找類似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萊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他還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尋求生活的真相,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虛和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很簡單,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的壹個片段,但其實有很多內涵需要深入理解。

首先,這首詩潛移默化地包含了前人的作品,即漢代楊雲(司馬遷之孫)的壹首詩:

田在山南,穢物未治。種下壹公頃的豆子,它們就會被保存下來。有吃有喝,有錢!

這首詩是楊雲在得罪官員和免除官員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寫的。據顏師古在《漢書》中引用張炎的話,南山是帝王之象,穢物不止朝廷之亂,豆散於野,我放棄我的意見。這個說法總的來說是好的。

比較陶和楊的詩歌,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南山腳下種豆,是天碧南山;草滿豆苗稀時,汙穢不堪,無藥可救;也是為了那句汙穢無法在早晨治愈。考慮到陶淵明對古籍的熟悉程度,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巧合。

那麽,陶淵明竊用楊詩的用意何在?首先,這種運用把楊詩歌的壹些意義移植到了自己的詩歌中。對於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就會想到朝廷之亂,聖賢之無用。

但是,這首詩並不是簡單地超脫於前人的作品。詩中寫的種豆子,除草,都是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不僅移植了楊詩歌的某種意義來表達對現實政治的看法,而且通過親自在南山種豆來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針對楊詩歌遠離南山,死於汙穢的隱喻意義:在壹個汙濁混亂的社會,潔身自好,耕耘田園,是壹種可取的選擇。楊在詩的最後說:“人生要樂,何時該富?”。在壹定前提下,這是陶淵明認同的。然而,他也通過自己的詩歌表明,工作生活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樂趣。忙的時候播種收獲,喝壹杯酒自娛自樂,跳進大局觀忘了世界,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吃喝玩樂。

通過分析這首詩中運用典故的內涵,可以對這首詩本身做進壹步的分析。

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農村,對農耕不熟悉。其實他的田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只是參與了壹部分勞動,沒有意義。組詩《歸園住幾習》第壹首有壹句南方開荒,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只好種容易生長的豆類。耕田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不考慮典故的運用,這兩句話就像壹個老農的閑話,聽起來平淡無奇,給人壹種親切感。

草長滿了就要鋤,所以我壹大早就下地了。這是壹部紀錄片。但“合理的浪費和汙穢”這個詞被大量使用,似乎別有用心。在楊雲的詩中,汙穢死了,這是對朝廷混亂的隱喻。那麽,在陶淵明看來,是什麽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呢?那是因為很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巧思,爭利益。所以世界各地都有戰爭和流血。命屬道,衣食固。不露營,求自保!這首詩說明陶淵明把修身養性作為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根本原則。因此,治理垃圾和汙物也包含了通過自我修養和自我餵養的方式來整頓整個社會的汙物的深刻含義。

把荷鋤帶(戴)回家,說明它已經工作了壹整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他有仆人和他壹起去田裏。就算他工作的時候沒那麽緊張和累,這壹天也足夠了。但是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麽美的詩。月光灑滿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多美的壹幅畫啊!在另壹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野作業是這樣說的:四體誠累,凡夫無異幹。雖然身體很累,但是避免了很多傷害。這不僅包括激烈的爭鬥,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欺騙。生活在勞動中是實用而有力的,所以是愉快而美好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窄,但植被長得很高。天色已晚,草葉上凝結了壹點露水,把衣服弄濕了。衣服不夠珍惜,這種小事似乎沒必要提,也沒必要強調。衣服濕了真的不可惜。陶淵明這麽豁達的人,應該不會說吧。但是衣服汙漬不僅僅是衣服濕了的標誌,而是壹種象征。我以前是當官的。雖然難受,但總有壹份工資養家糊口,醉生夢死。辭職隱居,生活自然要艱難得多,下地幹活對他這樣的秀才來說也不容易,而且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做到的人不多。陶淵明自己內心也在和貧富交戰。只是詩人不想談得太遠太開,破壞全詩的氣氛,只輕點眼前的小事。

然而,使願望違背意願是全詩的結論和主題。願望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用真誠的態度和自然的方式完成這短暫的人生。這太重要了。所以壹切都很難,與之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我也真的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相當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簡單的文字,溫柔的語調,表達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不知道詩中用了哪些典故,但光是詩中的意境和氛圍就能把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傳達到讀者的心裏。

詩人耕田,詩意地寫勞動。南山下種豆子是多麽質樸的口語;把荷花隨月亮帶回家,是多麽美好的畫面啊。語言平實,意境醇厚,是陶詩歌的獨特風格。

桂田源居吳起

陶淵明的《歸園》排名第五。

獨自壹人在壹種失落感中,帶著壹名工作人員返回家鄉,路上崎嶇不平,驚魂未定。

山澗清淺,與我的腳相遇。

我在喝我新煮的酒,兩只雞引來最近的野味。

夕陽西下,取而代之的是點燃荊蠟燭。

正高高矮怨夜短,東方漸白有路曉。

翻譯和註釋

獨自拄著拐杖回家,路不平。山澗清澈見底,途中休息洗腳。把家裏新釀的酒過濾壹下,煮壹只雞招待鄰居。當太陽下山時,房間是黑暗的,所以點燃木柴而不是蠟燭。興致高,怨念短,東方漸白,曙光初現(xθ)。

做出贊賞的評論

陶淵明二十九歲開始做官,做了十三年官。他壹向厭惡官場,向往農村。藝兮元年(405)四十壹歲,最後壹次做官,彭澤郡令八十多天後,辭官回家。我再也沒有出來當官。據宋人《陶謙傳》和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隱退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該縣的遊訪問彭澤,官員們要求他用皮帶迎接他,以示尊重。他氣憤地說:我不願意為了五鬥米向村裏的孩子彎腰!陶淵明天性熱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極其腐敗,諂媚上級,驕橫跋扈,橫行無忌,掃地蒙羞。壹個正直的學者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沒有壹席之地,更不用說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經過十三年的曲折,陶淵明終於徹底認識到了這壹點。陶淵明的性格與政治社會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選擇隱退。從此,他結束了隱居兼做官的生活,隱居農村。回來後寫了壹組題為《歸園》的詩。歸田源菊七散

陶淵明歸園,排行第三。

我在南山下種了豆子,田裏的雜草長滿了豌豆。

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

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

弄濕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違心。

翻譯和註釋

南山腳下有壹塊我種的豆田,雜草叢生,豆苗稀少。

早上起來清除地裏的雜草,晚上在月光下扛著鋤頭回家。

路很窄,長滿了植被,傍晚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濕了沒什麽好後悔的,只要不違背妳的意願。

1,南山:指廬山。

2、罕見:罕見。

3.邢:起來。

4.荒涼:形容詞是名詞,指豆芽中的雜草。臟:臟。這裏指田裏的雜草。

5、蓮鋤:背著鋤頭。哦,拿著它。

6、早晨很可笑:早上起來去田裏除雜草。

7、窄:窄。

8、植被長度:植被。弄濕(露水)。

9.腳:值得。

10,但是:只有。

11.願望: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彎腰,不隨波逐流。

12,但是做妳想做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違規:違規。

做出贊賞的評論

“歸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最後兩句話,是我在籠子裏呆久了,回歸了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農村的自然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口是心非,以社會價值觀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壹味追求富貴名利,是扭曲人性,迷失自我的行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是自己修身養性,自己吃飯,滿足於簡單的生活,摒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鬥爭。無論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該如何評價,它都是古今中外反復提出的壹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壹個貴族的後代,壹個很少經歷過現實悲慘生活磨練的士大夫,完全依靠自己的體力,其實是很難養家糊口的;而且事實上,他家還有帶著個人依戀的仆人和學徒為他種地。但他確實是在努力實踐自己對生活和社會的特殊理解,經常參加壹些農業勞動,並在詩歌中贊美這種勞動的快樂和美好。讀者要註意:陶淵明的耕田不能等同於普通農民的種田,因為這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等同於普通農民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包含著相當深刻的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少數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想找類似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萊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他還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尋求生活的真相,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虛和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很簡單,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的壹個片段,但其實有很多內涵需要深入理解。

首先,這首詩潛移默化地包含了前人的作品,即漢代楊雲(司馬遷之孫)的壹首詩:

田在山南,穢物未治。種下壹公頃的豆子,它們就會被保存下來。有吃有喝,有錢!

這首詩是楊雲在得罪官員和免除官員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寫的。據顏師古在《漢書》中引用張炎的話,南山是帝王之象,穢物不止朝廷之亂,豆散於野,我放棄我的意見。這個說法總的來說是好的。

比較陶和楊的詩歌,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南山腳下種豆,是天碧南山;草滿豆苗稀時,汙穢不堪,無藥可救;也是為了那句汙穢無法在早晨治愈。考慮到陶淵明對古籍的熟悉程度,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巧合。

那麽,陶淵明竊用楊詩的用意何在?首先,這種運用把楊詩歌的某些意義移植到了自己的詩歌中。對於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就會想到朝廷之亂,聖賢之無用。

但是,這首詩並不是簡單地超脫於前人的作品。詩中寫的種豆子,除草,都是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不僅移植了楊詩歌的某種意義來表達對現實政治的看法,而且通過親自在南山種豆來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針對楊詩歌遠離南山,死於汙穢的隱喻意義:在壹個汙濁混亂的社會,潔身自好,耕耘田園,是壹種可取的選擇。楊在詩的最後說:“人生要樂,何時該富?”。在壹定前提下,這是陶淵明認同的。然而,他也通過自己的詩歌表明,工作生活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樂趣。忙的時候播種收獲,喝壹杯酒自娛自樂,跳進大局觀忘了世界,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吃喝玩樂。

通過分析這首詩中運用典故的內涵,可以對這首詩本身做進壹步的分析。

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農村,對農耕不熟悉。其實他的田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只是參與了壹部分勞動,沒有意義。組詩《歸園住幾習》第壹首有壹句南方開荒,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只好種容易生長的豆類。耕田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不考慮典故的運用,這兩句話就像壹個老農的閑話,聽起來平淡無奇,給人壹種親切感。

草長滿了就要鋤,所以我壹大早就下地了。這是壹部紀錄片。但“合理的浪費和汙穢”這個詞被大量使用,似乎別有用心。在楊雲的詩中,汙穢死了,這是對朝廷混亂的隱喻。那麽,在陶淵明看來,是什麽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呢?那是因為很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巧思,爭利益。所以世界各地都有戰爭和流血。命屬道,衣食固。不露營,求自保!這首詩說明陶淵明把修身養性作為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根本原則。因此,治理垃圾和汙物也包含了通過自我修養和自我餵養的方式來整頓整個社會的汙物的深刻含義。

把荷鋤帶(戴)回家,說明它已經工作了壹整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他有仆人和他壹起去田裏。就算他工作的時候沒那麽緊張和累,這壹天也足夠了。但是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麽美的詩。月光灑滿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多美的壹幅畫啊!在另壹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野作業是這樣說的:四體誠累,凡夫無異幹。雖然身體很累,但是避免了很多傷害。這不僅包括激烈的爭鬥,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欺騙。生活在勞動中是實用而有力的,所以是愉快而美好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窄,但植被長得很高。天色已晚,草葉上凝結了壹點露水,把衣服弄濕了。衣服不夠珍惜,這種小事似乎沒必要提,也沒必要強調。衣服濕了真的不可惜。陶淵明這麽豁達的人,應該不會說吧。但是衣服汙漬不僅僅是衣服濕了的標誌,而是壹種象征。我以前是當官的。雖然難受,但總有壹份工資養家糊口,醉生夢死。辭職隱居,生活自然要艱難得多,下地幹活對他這樣的秀才來說也不容易,而且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做到的人不多。陶淵明自己內心也在和貧富交戰。只是詩人不想談得太遠太開,破壞全詩的氣氛,只輕點眼前的小事。

然而,使願望違背意願是全詩的結論和主題。願望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用真誠的態度和自然的方式完成這短暫的人生。這太重要了。所以壹切都很難,與之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我也真的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相當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簡單的文字,溫柔的語調,表達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不知道詩中用了哪些典故,但光是詩中的意境和氛圍就能把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傳達到讀者的心裏。

詩人耕田,詩意地寫勞動。南山下種豆子是多麽質樸的口語;把荷花隨月亮帶回家,是多麽美好的畫面啊。語言平實,意境醇厚,是陶詩歌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