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準備寫壹篇作文是關於向英雄致敬的。我壹直想寫諸葛亮,但是不知如何下手。請大家幫忙找些差不多的文章

準備寫壹篇作文是關於向英雄致敬的。我壹直想寫諸葛亮,但是不知如何下手。請大家幫忙找些差不多的文章

給妳參考參考,望采納,謝謝。

諸葛亮智。他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壹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註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裏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壹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誌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壹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麽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於壹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不貪權勢,不謀私利,嚴於律己,知人善任,謙恭待人,治蜀有方,勤政為民,高風亮節。他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建立廣泛的統壹戰線;他重視農業,打擊豪強,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經濟;他親率大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革新武器裝備,全力北伐。他的壹生充滿了智慧,他也成為智慧的化身。

2.

諸葛亮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他也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尤其是他對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劉備投降,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後必反,這多麽荒唐。雖然孔明未能殺死魏延,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實不是。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頜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孔明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證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馬謖守街亭,導致第壹次北伐中原失敗、關羽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壹手造成的。在識人方面,劉備明顯比孔明勝壹籌.

大家公認的智慧者也有許多優點。劉備三顧茅廬後,說“如魚得水”。這說明諸葛亮的確是個奇才。諸葛亮能嚴守軍事機密,攻其不備。而且他辦事很具有深謀遠慮。諸葛亮讓劉琦守江夏,其實是為了實施自己的戰略思想。因為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終不能長駐。他讓劉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劉琦,而且為後來躲避曹軍奠定了退守的路。還有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孔明留下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

有人也許對諸葛亮讓關羽去華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沒有預測到,其實我認為諸葛亮是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放走曹操,因為殺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關羽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孫權就回趁機占領北方,孫權勢力大了,劉備就沒有了安身之地,更別談什麽三國鼎立,復興漢室了。因此孔明壹方面讓關羽放走曹操,落個人情,另壹個方面就是讓曹操抑制孫權,這壹點更說明孔明真乃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諸葛亮不打無準備之戰,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對對方心理及天氣季節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計策,對天時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認為諸葛亮是壹個少有的人才。

3.

君子,本就應如內斂之玉,溫雅,風度翩翩。

或說如千年之下沈澱的雲墨,帶著歷史的滄桑和不易察覺的浪漫。——壹如那個人。

題記。

君子——諸葛亮。

他是良臣,賢臣,忠臣。

他擁有過人的智慧。

他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英雄,是因為他足夠仁慈,足夠忠誠。

他隱居山林,卻窺得天下;無意爭霸,卻算盡天下。

他才華橫溢,卻天妒英才;忠心耿耿,卻未了心願。

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為復興漢室的事業而出謀劃策。

於是,他走入了那紛爭。

壹走,便是二十余年。

歷史洪荒,世事滄桑。漫過千年歲月。他在為蛙聲蟬鳴中戰爭部署而憂的緊縮眉頭,他在夜深人靜想起先帝時的暗自垂淚,他在昔日並肩的好友逐壹死去後寂寞。

他壹生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嚴於律己。這樣的忠臣,是多少明君夢寐以求的屬下。

只可惜,先帝早逝。留下的,是那不成器的阿鬥。

先帝臨死托孤讓這位蜀相站上蜀國的皇位。但是他拒絕了。

他是他,不是劉備,不是孫權,更不是曹操。

他是諸葛亮。

忠臣而非野心家。

“出師壹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那篇《出師表》裏含著多少無奈的淚水,多少坦誠的忠心。從內政到軍營,從司法到舉賢。字裏行間,盡是兩朝開濟老臣心啊!就是因為明白後主的無能,這位蜀相才會如此詳細的安排這些事情。這哪是壹章奏表,明明就是這位效忠於蜀國的老臣的壹封遺書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位中途而亡的老臣,究竟是壹種怎樣的心思去面對先帝的在天之靈的呢?應該是愧疚吧。沒能完成先帝的遺願,沒能復興漢室的基業。這是壹個忠臣所想。或許這位老臣在永遠的閉上眼睛的時候,那眉宇間的寂寞和憂愁也沒能化開吧。

如此忠臣,如此君子。

如此謀略,如此才智。

即便千年已過,這段不朽的歷史還是沒有被泯滅於紅塵之中。

在微醺的午後,端壹杯清茶,捧壹縷陽光。

靜靜的品讀那忠臣之道,君子之心。

4.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並聯吳抗曹,致力於統壹事業,政績斐然。盡管“出師表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那宏偉遠大的抱負,堅韌不拔的毅力,忠貞不渝的赤誠,超凡絕倫的才智,卓爾不群的人品,達到了儒道法的和諧統壹,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才德兼備的人物形象,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成了集智慧、謀略道德於壹身的永恒的偶像。

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處事註重調查研究,瞻前顧後,深思熟慮,具有壹個偉大政治家非凡的品格。所謂品格,顧名思義,即入的品質通俗地說,就是指人的“德行”。我國古代歷來都十分重視人的德行,講究人的品行修養的重要作用。關於諸葛亮的人品,突出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其壹是諸葛亮處理國家大事善於集眾思,廣忠益,聽得進不同意見和建議。劉備定蜀後,曾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前後跟隨諸葛亮***事七年。期間,董和對於諸葛亮某些處理不當的事,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者是反對意見,有時其至連提十余次。但諸葛亮總是十分贊賞董和這種忠於國家的大無畏精神,說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這般認真、勤勉,“則亮可以少過矣”。在他擔任蜀漢丞相後,經常教育下邊的人說:“幹工作,就是要集眾思,廣忠益。如果只因為壹些小嫌隙,就聽不進不同意見,難免要犯大錯誤。聽了凈言,獲得了正確的結論,那就好比丟棄了廢舊破爛而得到了珍貴的璣珠寶玉。”

其二是諸葛亮能夠嚴肅無情地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引咎自罰,痛下針砭,深刻檢討,知過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親率大軍準備攻魏。雖然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但由於錯用了馬謖當先鋒,結果在街亭打了大敗仗,使整個北征計劃受挫。事情發生後他即以《街亭自貶疏》上書,“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並坦誠深刻地檢討說:“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閱”。認為錯誤全在於自己用人不當,願承擔對這些過失所負的全部責任,並請求官職降低三等,以懲罰自己這個過錯。

其三是諸葛亮通體光明,清廉謙退,不貪財、不求奢,毫無自私之利之心。諸葛亮臨終前曾上表後主劉禪,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贈賞賜,不使自己內有余帛、外有贏財的心跡。他最終將自己鑄成了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高度道德品質的人。對於他身後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遺囑,“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後埋葬丘隴必巨,棺槨必重,衣衾必多,文繡必繁。由此觀之諸葛亮對喪葬制度頗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這種精神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