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鄉情散文:國槐花開(福建:鄭紅弟)

鄉情散文:國槐花開(福建:鄭紅弟)

槐,樹型高大,其羽狀復葉和刺槐相似,在我們國家廣泛分布。為豆科植物,又名國槐,花為雪白色或淡黃色。花可烹調食用,也可作中藥或染料。每當槐花成型的季節時,我就不由然地想起剛從學校畢業出來工作不久,被分配在壹個畬族村落教書的情景。

六月正值畬鄉槐花盛開的季節,而學校後山有棵二百多年樹齡,體型特別巨大的老古槐樹,它的花開得特別旺盛。此時牡丹、玫瑰等百花開始爭奇鬥艷,槐花卻到了飄落時節,壹陣梅雨過後,槐花帶著雨珠的清亮,雨珠帶著槐花的清香,紛紛揚揚如白雪四處飄灑。素白的花瓣默默地化作千千萬萬飛舞的精靈,落出壹地溫情,落出壹身馨香。只見白茫茫的,如同瑞雪初降的槐花掛滿了枝頭。在夾雜山野氣息的六月濕熱的晚風吹拂下,花香氤氳繚繞,遠遠襲來,香聞百裏。人浮在香氣裏,香氣縷縷浸人到了心裏去,連晚上的美夢,也有壹樹壹樹的槐花香。

高高低低的槐樹枝葉間,花絮成串,相擁羞笑,色如素錦,既無忸怩之態,又不需人工雕琢。槐花不似桃花,粉得有些妖艷;不似杏花,白得有些輕薄;也不似荷花,孤芳自賞,令人難以接近……槐花壹點都不嬌貴,質樸得如同世世代代與土地相伴相生的畬族同胞。

槐花不但可以細細地觀賞,還可以隨意地采摘,絕對不會有人責備。槐花可以生吃,無論是含苞欲放的,還是綻放無遺的,都可以放在嘴裏,慢慢地嚼著,讓那甜津津、涼絲絲的花香壹直滲進心底。滿樹的槐花散發著讓人如癡如醉,讓人心慌和窒息的芳香。可是就在這棵美麗的槐樹下,每當太陽將要落山,地上槐樹倒影與實際高度成正比的時刻,總有壹位心神恍惚,臉上掛滿憂愁,顯得悶悶不樂的畬族姑娘總會準時地出現在這棵大槐樹下。她總是用那雙含情的目光,默默註視和眺望著對面遠山公路上偶爾開來的車子。不知是否這滿樹潔白芳香的槐花讓她觸景生情,還是另有緣故。她的眼神時許露出激動興奮的光芒,時許又變得暗淡和憂傷。而帶泥土芳香的晚風,總是不停地吹拂著她略顯幹澀的秀發,讓人無法琢磨她內心豐富而復雜的世界。而當時頭腦簡單思想單純的我,對於壹向有著溫柔善良、美麗質樸稱著的畬族姑娘,是無法了解她們內心的體會和感受。原來她壹直在這時守候著,兩年前三月三日“山哈情人節”這壹天,她與她的情郎在這槐樹下對歌時,當時情郎承諾娶她為妻的誓言。

因為畬族有壹個不成文的傳統習俗,他們每年在三月三日“山哈情人節”對歌這壹天,也就是畬族對歌成婚的日子。如果哪位漂亮的姑娘看中了她心儀的情哥,她就會把視做自己生命壹樣重要的定情物,送給她的心儀情郎,而哪位英俊瀟灑的畬族小夥,壹旦接受姑娘送的定情物,就壹定娶她為妻。同時這位姑娘也就非他不嫁了。心地善良的畬族姑娘就這樣從槐樹發芽等到槐葉掉落,從槐花開放等到槐樹結果。總是默默地等待著她日思夜想的情郎的出現。同時畬族內部還有壹條不成文的規定,他們雷、蘭、盤、鐘四姓中自相配婚,壹般不與外族通婚。不知這位畬族小夥是半途變卦,還是其他另其他另有隱情,最終還是沒有兌現他當時在槐樹下的誓言。

據說這裏的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先民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裏,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而居住閩東各地的畬族大約是在明清時期,從今天的福州、閩侯和閩北壹帶遷徙來的,同時畬族他們又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裏的客人。他們的先祖最早是用幾根木頭支個“人”字形結構的木架,再往木架上鋪上幾層茅草,即為“房屋”,而居的人群,這也許是我們人類 社會 演變***同的特征。

今年夏天應壹位文友的邀約,再次踏進當年曾經工作的小村莊時,發現這個畬族小村莊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二十多年前,當時整個村寨只有十來座分散在將近壹平方公裏山坳各個角落的木瓦房,它們各自為營,淩亂不壹。而今天在上級統壹配套和規劃下,村寨公路兩旁整潔靚麗的小洋房壹字排開,古樸的畬族村寨更顯得它的美麗而神秘,而壹直在我心靈烙下壹抹淡淡的喜悅,壹縷淡淡的愁緒的老槐樹依然挺立在斑駁滄桑的當年學校的後山上。但是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的命運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當年那位溫柔的壹直忠貞堅守的畬族姑娘後來找到壹位忠誠踏實值得她壹生愛的如意郎君,他們夫妻倆相濡以沫,同甘***苦,生活越來越好,日子過得和美幸福。而當時那位用輕浮的心態褻瀆愛情,結果也受到愛情的懲罰。

眼前不禁浮現出“盤瓠與高辛公主”傳說的美麗畫面,勤勞、勇敢、質樸、善良的畬族同胞自古就有重德揚善、忠原傳家的祖訓家風,秉承以鄰為伴,以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就像今天廣大中華民族,像石榴子壹樣緊緊地抱在壹起,沐浴在黨和國家溫暖的懷抱裏,幸福茁壯成長。那位美麗善良的畬族姑娘身上所體現的那種畬族特有的堅強、勇敢、擔當的精神,也如國槐品質壹樣。我堅信畬鄉的槐花壹年比壹年開得更加芬芳潔白,美麗漂亮。當年兩位畬族的愛情故事或許是壹個時代的縮影,但畬族人民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追求上進的思想永遠沒有改變,畬族人民正以藍天為墨大地為宣,以創造美好的新生活為筆,不斷的創造和鋪寫壹曲感天動地的新時代農村建設的美麗畫卷和時代樂章。

作者簡介鄭紅弟,福建寧德人,現為小學教師。喜愛文學,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寧德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福建文學》《廈門日報》《紅土地》《寧德文藝》《閩東日報》等報刊雜誌。

專註鄉土文學,歡迎讀者投稿,選題具有文學性和可讀性, 健康 向上,文責自負。投稿郵箱:23885800@qq com。

2020年第10期(總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