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是我國古代文人寫的壹部五言律詩集,由南朝蕭統從19首不知名的傳世古詩中輯成。這19首詩習慣上以第壹句為題,如下:
再行,青青河邊草,綠陵上柏,今日好宴,
西北有高樓,涉水采芙蓉,明月夜燈,冉冉孤竹,
庭中有奇樹,壹路牽牛星,回車上說,東城高長,
駕車到東門,留日疏,生年不到百,纏綿雲暮,
孟東天寒地凍,遠道而來的客人,明月是何等的皎潔。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再現了漢末社會思想大轉型時期的幻滅與沈淪、靈魂的覺醒與痛苦,表達了人生中幾種基本的、共同的感受與思考。全詩語言樸實自然,描寫生動傳神,具有自然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出道家和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文心雕龍》)稱為“五言之冠”。
最早見於《文選》的《古詩十九首》是南朝童根據傳世的不為人知的古詩所編。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無法考證的五言詩拼湊在壹起,命名為《雜詩》。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眾說紛紜。《昭明雜詩·古詩十九首》文選題目的打賭,曾經解釋得很清楚:“古詩並行,作者不詳。”據說有梅成、傅毅、曹植、王燦等人的作品。如其中八首題韓梅成《玉臺詩》,但無依據,後人疑其失實。再如曹植的《寄郢氏》,描寫洛陽被燒後的蕭條景象,但在《十九詩》詩人眼中,洛陽仍是雙宮,諸侯第壹居所尚未安,冠帶同宴。而且在洛陽被滅之前,王燦還年輕,曹植還沒有出生。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傾向、反映的社會生活及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可以看出它並非壹人壹地之作,而是產生於東漢舜帝到達狄鹹之前的幾十年,即漢末建安之前。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