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蘇頌石
玩祁水清泉寺,寺旁是蘭溪,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剛長出的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樹間的沙路被雨水沖走。傍晚時分,雨開始淅淅瀝瀝地下起來,松林裏傳來布谷鳥的叫聲。
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水也可以往西流!不要哀嘆老年時光的流逝!
擴展數據
1.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的創作背景。
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應永助使。作者三月在清泉寺遊泳時寫下這首詩。
2.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賞析
東坡豁達曠達,善於隨機應變。他因詩中所謂的“嘲弄朝廷”而被羅誌囚禁。烏臺詩案後,於1080(元豐三年)二月被貶黃州。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壹個很大的打擊,但這個詞卻表現出壹種逆境中的樂觀精神。
在這首詞裏,第壹部電影是用清淡的筆墨寫成的,景色自然明麗,淡雅而優美;接下來的電影不僅用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情感,還將哲學融入了即興創作中,很有啟發性,也很精彩。詩人順從叛逆的英雄情懷,政治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令人振奮。
3.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作者簡介。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本名子瞻、何忠,人稱鐵罐道士、東坡居士、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縱橫;詩歌題材廣泛,清新健康,運用誇張的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天馬行空,辛棄疾就是天馬行空的代表,也被稱為“蘇辛”。蘇軾的好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