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魯迅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透徹到可怕。今天讀魯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會裏的種種現象魯迅的書裏早就都寫了。魯迅壹生創作最多的是雜文,不過畢竟雜文是應時而作,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難。魯迅的詩成就很高,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魯迅的現代散文詩集叫《野草》,比較晦澀難懂,建議最後閱讀。我覺得最值得讀得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並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讀情節的話壹個半天就能讀完,理解卻需要壹生。如果只打算讀幾篇的話,我推薦《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值得壹提的是《故事新編》,以前人們不太重視,不過的今天對其評價越來越高。
茅盾:今天中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叫“茅盾文學獎”,這個獎有壹個小問題,就是只評選長篇小說。茅盾的壹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對於壹個作家來說,真得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個人覺得茅盾最優秀的作品是《春蠶》,至於《子夜》,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史上裏程碑式的作品,不過不得不說,當時在長篇小說的技巧運用上還有很多不足,今天讀起來多少還是有些無趣。我覺得讀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在於教人怎麽把壹部模式化的作品寫得好看。
巴金:強力推薦《寒夜》,我相信這會是壹部不朽的作品。為什麽說文學能超越時代,就是文學作品有壹個永恒不變的主題——表現人性。《寒夜》這部作品雖然有壹個抗戰的大背景,但其中讓人感動的東西屬於任何壹個時代。早年的巴金是壹個無政府主義者,作品中充滿激情,巴金這個名字就是取自兩位無政府主義大師,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所謂愛情三部曲,《霧》《雨》《電》(還有個短篇《雷》),其實應該是革命三部曲(為了躲避當時的審查),讀讀這幾本書有利於理解今天的恐怖主義。至於最有名的《家》《春》《秋》,我倒覺得今天讀起來實在是沒有什麽***鳴。巴金晚年的作品《隨想錄》非常值得讀,是巴老壹生思想的結晶,其中充滿了壹個知識分子對文革的反思。
老舍:中國壹百年間有兩位白話語言大師,現代的老舍,當代的王小波。老舍最初是以寫著玩的心態開始文學創作,就這麽“玩票”玩出來個文學大師。老舍的作品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北京,比較書面化的口語,讓今天的人讀起來也絕對沒有閱讀障礙,這方面的佳作是《駱駝祥子》《我這壹輩子》。小說有些時候是可以當歷史讀得,比如據說美國今天講授20世紀初的美國,會讓學生去讀《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遠比幹巴巴的歷史書有趣得多。另外中篇《斷魂槍》絕對是佳作,其中可見老舍功力之深。本來壹定能成為名垂青史的傑作《正紅旗下》,遺憾沒有寫完(小說創作於60年代初,未完成老舍即自沈湖底),完成的部分只有不到10萬字,仍然很值得讀讀。
沈從文:讀沈從文的文字是壹種享受。幾年前去鳳凰古鎮,特意去拜謁了沈從文的墓。和熱鬧的古城相比,那裏冷清了不少。墓碑上刻著這樣16個字,“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是沈從文壹生的寫照。沈從文壹生自稱“鄉下人”,他鄙夷城市中虛偽、匆忙的生活狀態,向往純潔、質樸的生命。沈從文剛成名的時候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其語言十分流暢、簡練。想練習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讀沈從文的作品是很好的選擇。有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記》。小說最有名的是《邊城》、《長河》。短篇《三三》、《瀟瀟》、《丈夫》,我很喜歡。自傳性作品《從文自傳》可以說是自傳文體的典範。另外,沈從文有壹本《古人的文化》,了解古代文化的壹本很好的書。
張愛玲:張愛玲說有人生三恨“壹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90年代大陸開始了張愛玲熱,壹直延續到了今天。張愛玲的書中有很多很驚艷的句子,讓句子控們也是著迷不已。對人性的刻畫始終是中國文學裏缺少的壹環,而這其中走得最遠的可能就是張愛玲。張愛玲最有名的作品當屬《金鎖記》(被夏誌清譽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和《傾城之戀》。她的作品大多是中篇小說,現在壹般以結集的方式出版。不得不提壹句,很多出版社都是打著“張愛玲全集”的旗號,其實根本不是,且不提書信不全,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後寫過壹些有敵視新政權傾向的小說,比如《赤地之戀》、《秧歌》,這些到今天還是不能正規出版。另外,張愛玲有自傳三部曲《小團圓》《雷峰塔》《易經》。張愛玲的壹生挺傳奇的(她的最早的文集也叫作《傳奇》),她的傳記很值得讀讀。
曹禺:晚年的曹禺曾借用“王佐斷臂”的故事說到“妳也明白了,我也殘廢了。”文革後,曹禺非常想繼續寫作,卻寫不出好作品了。這是那壹代人的悲劇。曹禺本能成為世界級的劇作家,要知道他寫出《雷雨》的時候年僅23歲。曹禺的四大經典劇作,除了《雷雨》外,還有《日出》《原野》《北京人》。我覺得讀劇本還是挺有意思,但是戲劇畢竟是用來演得,只看文本很多東西可能體會不到。現在除了大城市,想找個像樣的地方看出像樣的戲劇還是真挺難的。
郭沫若:不太想提,又不得不提。關於現代文學作家地位有壹個經典的排序,叫“魯郭茅,巴老曹”,即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今天看來,郭沫若的次席位置難免有些突兀,其中還是政治因素占得因素比較多。今天很多人喜歡諷刺郭沫若晚年的事跡、詩文,公平地說,評價壹個人的藝術造詣,要以其水平最高的作品,而不是應酬之作(網上流傳的據說是《郭沫若全集》中的作品多不實,應系編造)。郭沫若是壹個多面型的天才,他的主要成就不在文學上,他的詩歌、戲劇,如《女神》《屈原》《王昭君》之類,今天看起來沒什麽意思。郭沫若在甲骨文、中國歷史等方面頗有建樹,對這方面學術感興趣的話可以讀讀他的《李白與杜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之類的作品。
錢鍾書:如果我寫的這些現代作家作品裏妳只打算讀兩部的話,我推薦巴金的《寒夜》和錢鍾書的《圍城》。《圍城》這部書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出版在1947年,剛剛誕生就被新時代拋棄了,80年代後才開始受到重視。大壹的時候初讀《圍城》,那時候最感興趣的是方鴻漸與幾個女人的感情糾葛以及書中的妙語連珠;考研前再讀《圍城》,最在意的是書中對大時代下知識分子命運的描繪和他們背後的虛偽;而今再回想這部書,才開始有點明白小說名字的含義——人生的困境,開始為書中人物的命運、遭遇而感動,尤其是小說結尾處方鴻漸雪中的漫遊。至於錢鍾書的學術集大成著作《管錐編》,是其用文言文寫成的讀書筆記,我是看不懂,學術方面有壹定造詣的壹定要讀讀,包羅萬象。
郁達夫:郁達夫的《沈淪》出版的時候,青年們連夜坐火車去到上海去買,讀得熱淚盈眶。他們像小說裏的主人公壹樣吶喊:“祖國呀祖國,妳快富起來!強起來吧!妳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裏受苦呢!”郁達夫留給後人的是壹個多情才子的形象,感興趣的可以去找找他和當年的杭州第壹美人王映霞的故事讀讀。抗戰時期,郁達夫曾在日軍方面作中方臥底,抗戰已經勝利,日軍撤離之前被日軍秘密殺害,讓人扼腕嘆息。郁達夫的作品多為中短篇小說及散文,風格多為頹廢、憎恨、感傷,可以買壹本他的精選集讀讀,重點推薦《沈淪》《春風沈醉的晚上》。
蕭紅:“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是蕭紅的臨終遺言,年僅31歲。電影《黃金時代》的拍攝讓今天的人們又開始關註這位傳奇女作家的短暫的壹生。現代的女作家裏,張愛玲和蕭紅究竟誰的文學成就更高,是今天的人們樂於討論的壹個問題。蕭紅所秉持的民間立場寫作,恰恰是她所處的那個時代最為缺少的。《呼蘭河傳》是壹部傑作,而且這本書也很適合孩子讀。此外,《生死場》和蕭紅回憶魯迅的壹些散文也很值得讀讀。
蕭軍:蕭紅蕭軍,連起來是“小小紅軍”的意思,蕭紅的光輝,實在是掩蓋了蕭軍的存在,他只能甘當綠葉。不過在當時的東北作家裏,蕭軍的名氣實不小於蕭紅。他的代表作是《八月的鄉村》,不過在我看來,對於蕭軍,不如去了解壹下他的壹生。蕭軍是個很有骨氣的作家,延安時期他面對毛澤東的邀請,敢於說“很忙,不見”,延安整風文人們紛紛明哲保身,他依然故我,以至於被罰去東北挖了幾年煤。蕭軍不愧於魯迅學生之名。順便說壹句,蕭軍壹生花邊新聞也是不少。
周作人:關於周作人當漢奸有壹個專用詞,叫下水附敵。在當時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周作人的地位是僅次於其兄魯迅的。魯迅與周作人的兄弟失和也是文學史上的壹樁公案。魯迅死後,人們都希望周作人扛起文壇大旗,可惜他壹個沒想開,作了漢奸(這個問題很復雜,感興趣的話可以讀讀錢理群的《周作人論》)。周作人的散文寫得是非常好的,“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用壹個字形容其風格是“澀”,就是話不直說,反反復復、啰啰嗦嗦。周作人還有壹大特點就是知識淵博,這壹點上不亞於錢鐘書的《管錐編》。可以買壹本周作人的散文選集讀壹讀。
張恨水:大概是民國時期最有錢的文人,他靠自己寫書養活了壹大家子七八十口人。張恨水有多有錢呢?據他自己說,別的不說,光養菊花他每年就得花壹千個大洋。大洋和今天人民幣的比例,有人說1比200,有人說1比300。有人曾問魯迅先生的母親,您讀不讀您兒子的書。回答是,不讀,我讀張恨水的。現代文學的通俗文學中,張恨水是天字第壹號人物。張恨水的作品多,水平高,壹生創作了中長篇小說120余部,其作品可以說是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公認其最優秀的作品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
林語堂:我眼中的林語堂首先是壹個翻譯家,其次是散文家,最後才是小說家。林語堂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上,“幽默”是他作品的散文的主要風格,這個詞也是他翻譯成中文的。林語堂是可以用英文寫作的,他專門寫了壹套書給美國人介紹中國,其中的《吾國與吾民》《蘇東坡傳》今天仍然很值得讀讀。林語堂的散文主張是閑適、輕松、幽默,《人生不過如此》是壹本散文集,也挺有意思。至於小說《京華煙雲》,名字取得是挺好聽,其實水平壹般,同樣的題材遠不如張恨水。
梁實秋:同樣的風格,在散文上,相較於林語堂,我還是更喜歡梁實秋。在今天,梁實秋名氣不大,原因在於在那個時代他的主張與多數人格格不入,加上解放後,他去了臺灣,影響了今天大陸對他的評價。不過,也因為這個原因,1949年之後,他得以繼續寫作。梁實秋壹生留下了大量作品,為散文家之最,最推薦他的《雅舍小品》,很有感覺。最喜歡他那句“妳走,我不送妳;妳來,無所多大風多大雨,我也要去接妳。”
以下作家的名字可能今天的人們聽起來有些陌生了,不過他們的作品也有不少佳作,今天仍然很值得讀讀。
師陀:現代文學史裏少有的北方作家。電視劇《潛伏》裏有這麽個情節,中***地下黨有壹個聯絡站是書店,他們表示有消息需要傳遞時的暗號,是掛出“《師陀文集》到貨”。師陀,人如其名,不是靠才情寫作的作家。師陀的作品不受當時的意識形態論爭左右,這在那個大時代是很難得的。推薦他的《果園城記》、《結婚》。
張天翼:諷刺文學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學中稀缺的壹部分。張天翼雖然是位意識形態非常強烈的作家,其故事依然寫得很好,其諷刺幽默的功力堪比狄更斯。有部作品叫《洋涇浜奇俠》,用今天的話說,這是壹部高級黑的作品。《華威先生》是其力作。值得壹提的是,晚年的張天翼創作了很多兒童文學。
卞之琳、戴望舒:民國是個出詩人的年代,這裏只提這兩位。民國時候的很多新詩,即使今天拿出來,壹樣能得個中國20XX新詩榜之類的獎。卞之琳就是那位“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戴望舒的《雨巷》,今天的人也是喜歡到不行。有本書叫《現當代詩歌精選集》,裏面選的詩都還不錯,可以買本讀讀。至於徐誌摩,據說80年代的中文系說“這人喜歡徐誌摩”是諷刺人的話,隨著讀詩的增多和個人閱歷的豐富,會越發覺得徐誌摩的詩沒什麽意思。
許地山:還記得中學課本裏的《落花生》嗎?作者就是許地山。他的作品飽含壹種宗教情緒,他的作品中可以讀出超越世俗、慈愛寬容的感情。“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我把網結好,還住在中央。”這是《綴網勞蛛》中的壹句話。《空山靈雨》是其散文集。
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他們的作品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現代派小說。他們在小說裏註入了意識流、心理分析等因素。如果妳喜歡福克納、喬伊斯的作品,相信妳也會喜歡這三位作家。
無名氏:這就是他的筆名…是位通俗小說作家,他的《北極風情畫》《塔裏的女人》在40年代是第壹暢銷書。這種情況可能類似於今天讀過莫言、余華的人可能不多,讀過南派三叔、韓寒、郭敬明的很多很多。對於小說而言,好看始終是硬道理。《無名書》是壹部宏大的作品,***七卷,洋洋將近300萬字,內容包含社會、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生命、人類,可謂包羅萬象。
還珠樓主: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代表人物。《蜀山劍俠傳》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長篇小說,長到它到底有多少到今天也沒統計出來,最近出版的完整版大概是500萬字,魯迅壹輩子連日記都算上都沒寫這麽多字。這幾十年不少影視劇都對這部作品作了改編,比如徐克的《蜀山》。《蜀山劍俠傳》到建國的時候還沒完結,之後作者仍然暗中創作,不過稿件好像有遺失,最後也沒寫完。好在今天有人補寫了結尾,已經出了壹套完成版,可以買到。
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加上前面的還珠樓主,被稱為武俠小說的“北派五大家”。我國的武俠小說不是只有“金古溫黃梁”,這些民國時期的武俠作家可以說是他們的前輩。今派武俠和老派武俠有壹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家往往都是真懂武術的,有不少人就喜歡這種老派的風格(近年來表現民國時期的功夫片增多可見壹斑)。王度廬可能是其中比較有名的,那部有名的電影《臥虎藏龍》就是改編自其同名小說。
附壹些簡評:
蘇曼殊的古體詩我很喜歡,“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胡適是現代文學開先河的人物,但在文學方面成就不高,入門可讀《胡適文存》。
葉聖陶擅長寫知識分子,暴露過不少當時教育界的黑暗(現在也壹樣),代表作《潘先生災難中》《倪煥之》。
廢名(馮文炳)風格和沈從文類似,質樸、典雅,寫田園,寫鄉村,有《桃園》《竹林的故事》,是小說,也是散文。
朱自清:家喻戶曉的散文家,《歐遊雜記》值得讀讀。
丁玲早期的作品值得讀讀,《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
廬隱、淩叔華、蘇青、梅娘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尤其是蘇青的《結婚十年》《續結婚十年》依然不少人在讀。
臺灣方面,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影響至今不息。
最後補充幾點:本文的推薦有壹條最高標準,就是今天仍然值得讀的作品。現代文學畢竟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有些作品今天的人已經讀不下去了,可能文學史意義大於其文學意義,不過仍有很多作品是能夠超越時代的。
關於現代文學的分期,學界壹般認為是1917至1949,即新文化運動到建國,不過這種界定往往經不起推敲,1917年之前也有白話小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政治事件,以政治界定文學並不嚴謹,何況還有港澳臺文學的存在。現在學界有壹種傾向,就是把現代文學的時見上限往前推,有推到清末的,最早的還有推到晚明的,即與世界同步。本文不糾結這些,還是采用壹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