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
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創作於1785年,並收錄於隔年出版的雜誌《Thalia》中,這首詩是***濟會的詩歌。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
擴展資料:
《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
《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壹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壹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
《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壹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鐘愛的詩作之壹,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壹直向往***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
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壹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貝多芬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