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乞求遺言是壹首七言絕句的哀怨詩(單句就行)!!

乞求遺言是壹首七言絕句的哀怨詩(單句就行)!!

崔豪的黃鶴樓

昔日的仙女已乘黃鶴飛走,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

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

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

郝,汴州(開封),(公元704年?-754)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擅長寫詩,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舊唐書·文遠傳》將他與王昌齡、高適、孟浩然相提並論,但他的仕途跌宕起伏,絕不會成功。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述並不多,在他的家鄉汴州也很少有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唐郝的舊傳很簡略,甚至連他的文學成就也沒有提及。這些是幹什麽用的?值得思考。

第壹,《黃鶴樓》這首詩成就了崔豪。

武昌的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壹。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豪的七律是最好的。請看他是如何寫的:

昔日的仙女已乘黃鶴飛走,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

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向家望去,暮色漸濃。河上籠罩著壹層薄霧,給人們帶來深深的憂郁。

這首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感情真摯。而且簡單生動,就像口語壹樣,不能不讓人嘆為觀止。這首詩不僅是崔豪的名篇並代代相傳,而且也奠定了他的詩名基礎。這個結論絕不是壹個人的,也不是我堅持給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世的唐詩選本,所以崔豪的詩被列為七律之首。可見這首詩的重視程度。元代新《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作詩,但見之作,合手曰:“面前無路,在其上作詩。”有人說這不壹定,要麽是因為被後人附上。但我覺得也不全是假的。我有兩首李白寫的關於黃鶴樓的詩。壹首是《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故人辭西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獨的帆遠離天空。只看見長江在天上流。”另壹首是《與石郎鐘琴聽黃鶴樓上簫》:“壹首是移客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玉帝吹黃鶴樓,梅花落江城五月。“雖然都與黃鶴樓有關,但都是被委以其他目的,並不完全是描繪景物。同時,他的《鸚鵡螺島》前四句“鸚鵡東渡烏江,鸚鵡之名傳於江上洲。鸚鵡西飛龍山,樹何與崔詩法相近。他的《上南京登鳳凰臺詩》也是如此,都有明顯的模仿崔石風格的痕跡。所以,承認崔的詩是優秀的,如“眼前無景,詩在其上”,並不是李白的話。《蒼話》(嚴羽)說:“的黃鶴樓應是唐代七言詩之首。”確實是壹個中肯的詞,代表了大家的意見。這樣,崔豪的黃鶴樓就更加出名了。

第二,崔豪說“沒有行動的寫作”。

黃鶴樓聞名於世。有了這首詩,崔楷本就可以家喻戶曉了,但為什麽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歷代對他的描寫都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對他的出生日期有疑問,但卻寫成(?-754).我查了壹下舊版的《辭源》,關於崔豪的筆記,除了李白的“眼前有景”,就只有“唐詩人有詞無行”了。最終司勛員外郎...“句子。為什麽沒有線?沒有記錄。崔豪壹生跌宕起伏,他只把壹個太仆寺丞和壹個卑微的官員司勛混為壹談,就讓人想知道更多。後來終於從壹些古籍中找到了壹些說法:壹方面,崔豪早期的詩“寫多了閨情,變得膚淺”,另壹方面,他又說“擇美者才嫁,俄棄之,隔四五次嫁”。白寫詩,隔四五次嫁,肯定不好,甚至不好。但不能只看他早期的作品,還要看發展,後期,他有沒有改變。至於那些為妻子選擇美貌的人,不應該被視為惡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沒有呢?“棄俄”確實不好,但和寫文章寫詩不壹樣,不能全盤否定他。在我看來,給他留下不好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崔豪的“年輕自大”害了他。相傳,李詠(唐北海太守,所以他被稱為李北海。道德文章,壹時成名重要)我聽過崔豪的詩的名字,但我邀請它,我獻上壹首詩。第壹章說“十五日嫁王昌”,我說“我家孩子無禮,不肯收。"讓我們來看看崔豪是如何寫下這首獻詞的!"《王家少婦》(有人稱之為“古意”)如下:“十五日嫁王昌,盈盈入畫堂。我為我年輕而自豪,我依賴我的丈夫阿郎。舞愛前溪綠,唱憐子長夜。有空就打百草,也彌補不了。“就是這樣壹首關於閨樂的詩,惹惱了創始人李詠,不肯收下。這真讓人為崔豪缺乏社會經驗感到遺憾。正是因為缺乏權貴的舉薦,崔豪中了進士後,才不得不遠離都城長安,浪跡江湖。在20年的時間裏,他走遍了全國,從淮楚到武昌,河東,最後到東北。估計這20年裏他釋放了外國官員,或者跟隨他們做幕僚,最後回到長安做了北京官,結束了塵封的苦難。然而,崔豪在過去20年中的漫遊,特別是他的東北邊疆之行,是壹件好事,盡管他患了壹些感冒。從此,他的詩風大變,變得豪放起來。他的邊塞詩歌頌了戍邊將士的勇敢,表達了他們報國去災的崇高願望。他們充滿熱情,令人肅然起敬,讓人刮目相看。舉壹個“古代遊俠出現在軍中將領面前”的例子:“年輕人膽小怕事,勇於重拾知識。壹劍出門,孤城遇合圍。遼河上殺人,牽馬捕魚,還陽。散金鏈甲,絲絨貂皮衣。回國打獵,弓箭快如飛。草深狐兔肥。腰間兩綹,化為光彩。顧說,今天的戰爭,為什麽不建立威信呢?"

又如《遼西左》:“燕郊方晚,殘雪凍邊城。四月,綠草如茵,遼陽春生。胡人是牧馬的,漢朝每天都會征兵。沈甸甸的寶刀濕了,沙空了金鼓響了。寒衣盡,春衣歸誰?發消息給洛陽使者,傳播邊關情懷。”

《越江英雄傳》的編者尹贊說,“晚上突然變成了正常人,令人肅然起敬。當他瞥見那堵墻時,他說他將盡全力去旅行。”但有些人還是只看他早期的作品就下定論,實在不妥。

第三,閨閣詩並不都是華而不實的。

從傳世的42首詩的內容來看,崔豪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描寫女性的詩、邊塞詩和山水詩、贈答詩。傳世的描寫女性的詩詞有15首,這大概是他“無言而無行”的最有力佐證。然而,他的詩並非都是“華而不實”的。以崔豪寫給李詠的詩《王家少婦》為例。最後壹句“活得不化妝”,恰恰說明這些女人充滿了怨恨和無奈,甚至連化妝都懶得化。尤其是在他的《相逢》中,壹句“小弟乃新寵,兄弟皆親侯”表明,影射楊貴妃和她的從屬弟楊。皇妃得寵時,楊竊柄玩弄權術,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大多數人敢怒而不敢言,敢於點出,寫出了“今日人生驕橫,但陸機含蓄”(見《陸機篇》)、《莫言熱,但火壹會兒就滅》(見《長安路》)。如果不囿於古人的說教,全面地看待崔豪,應該說崔豪寫女性的詩大部分是健康的、藝術的。他雖然寫了幾首反映下層婦女生活的詩,但他的《河上的女人》描寫了船夫女人的生活:“河上的女人傍晚化著清新的妝,夕陽西下時,繁花滿船歸,黃昏時風聲轉緊,說這要過塘了,青河夜行無人伴,壹個人走的寂寞無窮。”我還是寫了船娘的想法和感受。風格清新活潑自然,讓人感覺很親切。

第四,崔豪並沒有退隱到汴州。

崔豪少年時住在開封。關於他離開家鄉到長安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眾說紛紜。宋陳孫圳《解知齋問題》(卷十九)註“唐思訓,外交大臣,開元十年進士”。袁心文《唐代才子傳》說他是“開元十壹年進士”。崔豪《鄭德十年詩》註“姚崇生開元十二年進士”。無論哪種說法正確,崔豪進士時才18 ~ 20歲。(根據聞壹多先生的《唐詩系列》,他認為20歲左右進士很年輕,18的年齡有點小,所以聞壹多先生說崔豪的出生日期可以推回到公元700年左右。這是本文的開頭,崔豪出生於704年?原因。)也就是說,崔豪最遲在20歲的時候離開家鄉汴州去長安參加考試,然後在外地流浪了20年,然後去了京都Xi安做官。在我的家鄉開封,除了青春期,時間很短。他的詩中,只有壹首是關於他回鄉的《晚入汴水》:“昨夜南遊楚,今北歸江。客人可以擔心多久?鄉村道路越來越少。晴景搖津樹,春風唱謳歌。長淮亦已盡,不如畏潮湧。”(詩中第壹句楚指楚州。唐朝時,滁州由楊珊統治,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淮安縣。所以淮安回開封,就有了回汴水的說法。)從詩歌的角度來看,崔豪仍然思念家鄉,有回鄉養老、退隱之意。但因為急於功名,他還是回到了長安,於唐天寶十三年(754年)去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這可能是崔豪的故事沒有在開封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為開封人,我們在做好今天的文化產業的同時,應該對崔豪有壹個全面、正確、恰當的認識,並給予恰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