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建安風骨

什麽是建安風骨

導語:建安風骨是魏晉時期的壹種詩歌主流風格,以慷慨感懷為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建安風骨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建安風骨簡介

建安為漢獻帝年號(196-220),以曹操三父子為代表的創作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時,又表現了統壹天下的理想和壯誌,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這些特點構成了? 建安風骨 ?(也叫 ?漢魏風骨?)這壹時代風格 。魏國統治者曹氏父子都愛好和獎勵文學,招攬文士,在他們周圍聚集了眾多作家。他們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掀起壹個詩歌高潮。

2、代表人物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3、特點

由於漢末社會動亂,連年戰亂,這壹時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又有務實的精神、通脫的態度和應變能力;他們不再拘束於儒學,表現出鮮明的個性,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建安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而這些,都構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富於創造性,是?建安風骨?的又壹個顯著特征。七子的詩歌,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作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中國古代詩歌從四言發展到五言,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探索階段。在詩歌形式的這壹重大轉變中,七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勰在論述詩歌發展史時說:?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文心雕龍?明詩》)曹氏兄弟及七子競作五言,造成了建安時期五言興盛的局面,於是五言便成了後代詩歌創作的主要形式之壹。關於這壹點,只要作個簡單的統計,就可以明白。七子現存詩歌***壹百三篇(包括殘篇);五言就有八十篇,占總篇數的十分之八。比七子稍早的`曹操(只有孔融比曹操年長二歲)五言詩只占他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三。比七子稍晚的曹丕、曹植,五言詩分別占他們的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五和十分之八。曹操寫過不少出色的四言詩,可與他的五言詩媲美。王粲、孔融、應玚雖然也寫過幾首四言詩,但數量很少,且多為前期作品。陳琳、阮瑀、劉楨、徐斡的詩作則基本上都是五言詩[6]。由此可見,七子的五言詩,在建安詩壇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七子對五言詩的成熟、興盛,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七子還十分重視詩歌形式的整齊劃壹,音節的和諧流暢。如王粲《雜詩四首》其壹:?吉日簡清時,從君出西園。方軌策良馬,並馳厲中原。北臨清漳水,西看柏楊山。回翔遊廣囿,逍遙波水間。?全詩八句,隔句用韻,對仗工整,暗合音律,已接近五言律詩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代新體詩的雛型。

七子也十分重視吸取前人詩歌創作(特別是民歌作品)的營養,但是並不墨守成規,簡單地模仿,而是有所開拓,有所創新。七子繼承了《詩經》、《楚辭》以來的傳統,大量地采用比興的手法。但《詩經》、《楚辭》中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或者興象、喻體雖與所表現的內容合而為壹,具有象征的性質,但往往只是作品的某個片斷。而劉楨的《贈從弟》三首,則全篇用比,主、客體渾融無間,使作品的意蘊更加深厚。詩人?真骨淩霜,高風跨俗?(鐘嶸《詩品》)的品格,正是通過蘋藻、青松、鳳凰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才畢現在讀省的面前。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在學習漢樂府民歌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這首詩顯然是受樂府民歌《孤兒行》的啟發而創作的,但與《孤兒行》不同,全詩是采用整齊的五言,並以第壹人稱對話的形式,讓孤兒自己站出來傾訴苦難,這樣就縮短了作品中的人物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另外,由曹操首先開始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法,也得到了七子的響應,也可以說這壹對後代產生重大影響的作法是由?三曹七子?***同完成的。

總之,七子的詩歌不僅是建安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建安風骨?的生動體現。七子與三曹壹樣,對?建安風骨?的形成、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這壹點在文學發展史的研究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