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重印宜興縣誌》、《重印宜興縣誌》、《重印宜興靖西縣誌》記載,蛟橋又名龍橋,位於宜興市境內,橫跨靖西,北起東街(今解放路),南至東、朱熹巷,縱貫南北大街。那是東漢興平二年(195)。長橋中間高聳,狀如彩虹,屢遭破壞。重建又重建,因周圍時此處被砍,故改名蛟橋。宋天聖六年(1028),縣令賈昌朝(後為丞相)修建,次年竣工,留下“坐記蛟橋為新日”的詩句。元豐四年化木為石,蘇軾在《將軍周蛟橋》壹書中寫下十二個字。光緒重建時,東西兩側立於北椅式石條上,其間鐫刻“重建蛟橋”四個字,題字“清風浪未興,妙墨猶留蘇;行人安,風帆安,神威猶仰金將軍”和“踏平南國銅峰千秋萬代”;再看“明日印度東流”的對聯。1970水泥橋拆除重建,更名為人民橋。1995年1月,該橋沿人民路大街拓寬,又稱為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