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通過筆墨表達了“蛙聲”這種聽得見看不見的具體現象。屏幕上沒有青蛙,但它就像聞青蛙壹樣。這是個好主意。
在壹根四尺長的立軸上,在遠山的映襯下,壹條激流從巖石山澗中冒了出來,六只蝌蚪在激流中搖擺著小尾巴向下遊遊去。小蝌蚪們不知道自己已經離開了青蛙媽媽,還在水裏玩耍。
人們看到蝌蚪在溪流源頭搖擺著頭尾,自然會想到青蛙和青蛙的叫聲。可以從稚嫩的蝌蚪聯想到畫外的母蛙。因為失去了蝌蚪,青蛙媽媽還在大聲的鳴叫,仿佛青蛙的聲音隨著水聲由遠至近。
畫面中雖然沒有壹只青蛙,但卻讓人隱約聞到遠處的蛙聲與奔流的泉水聲融為壹體,奏出悅耳的樂章,與蛙聲相連。真的是畫中有畫,畫外有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聲情並茂,惜墨如金,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
齊白石的《蛙響十裏出山泉》中,詩意的男高音與鑿子相吻,充滿了濃郁的藝術魅力。
擴展數據:
《蛙響十裏山泉》的創作背景;
1951年夏天,老舍拜訪了齊白石家。老舍從書桌上拿起壹本書,漫不經心地翻到清代詩人查的壹首詩《月下溪邊行》,特意從詩中選了壹句“蛙行十裏作山泉”,要求齊白石用畫來表達聽覺器官感受到的東西。
齊白石經過幾天的認真思考,根據老舍給齊白石的信的內容(蛙呱呱出山泉十裏,蝌蚪鬥四五次,隨水搖曳,蛙呱呱無蛙。)受到“出山泉”壹詞的啟發,寫了壹篇關於“泉”的文章。
齊白石以幾十年的藝術修養和對藝術的洞察,經過深思熟慮,畫出了《蛙奔十裏山泉》。
《山泉外十裏蛙響》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春之,名蘭亭,後改名黃,生於近畿,名白石山翁,老平,饑湯,借山唱歌主人,集平堂老人,石版畫三百富翁,湖南湘潭人。
齊白石早年當過木匠,後以賣畫為生,57歲定居北京。無論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齊白石都勇於嘗試。他的筆墨蒼勁潤澤,色彩豐富明快,造型簡潔傳神,意境質樸。
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主要人物畫有《仕女抱琴圖》、《農事圖》、《五柳先生畫像》、《石洗紗圖》、《釣魚圖》、《鐘馗醉酒圖》等。
百度百科-蛙聲十裏出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