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唐朝會成為中國詩歌的巔峰?

為什麽唐朝會成為中國詩歌的巔峰?

謝邀:

開篇明義,唐詩詩我國詩歌史上的壹座高峰,被稱為“壹代文學”。

清初,由彭定求等十余名學者編纂的《全唐詩》,就收錄了唐代2300多名詩人的48900多首詩,而且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可以說詩歌在唐代達到了鼎盛狀態。

那麽,唐代為什麽能形成詩歌興盛的局面,詩歌創作為什麽能在唐代呈現出井噴狀態,那是由諸多的原因***同湊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唐詩興盛的第壹個原因:詩歌作為壹種文化形態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詩歌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詩歌並不是在唐朝才產生的,我國的詩歌有著久遠的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開啟了詩歌創作的先河,並奠定了“詩言誌、歌詠言”的優良傳統。

詩歌壹直是發展著的,漢代的樂府詩也是很出名的,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如“兼籠前美”的建安詩歌,代表人物就有曹植等,東晉的陶淵明,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庾信等,都寫出過很多有名的詩歌。

很多初唐詩人其實都是經過了南朝末期、隋朝才進入唐朝的,如唐初的詩人虞世南,就曾做過隋朝官員,虞世南的五言詩很出名,向我們大家熟知的《蟬》詩,他和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他們的詩歌作品中還有南朝齊梁時期的余韻。

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就寫出過唐詩中的精品之作《滕王閣序》等詩,稍後的陳子昂又將詩歌的形式持續發展。

然而他們的創作還是古體詩,就在古體詩方興未艾之際,壹種全新的、劃時代的詩歌形式出現了。初唐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對詩歌的銳意進取,產生了完整的五律與七律。

沈佺期和宋之問的詩歌多是宮廷應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對聲律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把四聲分為平仄,在幾代詩人取得的經驗之上,他們完成了律詩定型化的任務,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詩創作規範化,從此,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了明顯的區分。

長篇排律也在唐代出現,唐代詩人大膽創新,更多地運用篇幅較長、格律較寬的古體詩進行創作,而在創作實踐中創造出許多新體,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獨特面貌。

盛唐是唐詩最為繁榮的時期,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唐詩雙子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華橫溢的詩人將詩歌的發展推向了高峰,唐詩進入了壹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而這壹時期的詩歌範式也成為了中唐和晚唐的詩歌創作的風向標。

可以說,詩歌在唐代是詩人們們反映生活、抒情述誌、馳騁才華的理想領域。這是詩歌在唐代興盛的最顯著的原因。

唐詩興盛的第二個原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唐朝的統壹結束了南北朝和隋朝的頻繁更叠和社會動蕩,經濟持續恢復,並且大力發展,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壹系列發展,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也為文學和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詩歌也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相對穩定使人們能夠相對地安居樂業,從事各種生產與經營活動,並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城市的繁榮使得很多詩人選擇定居在城市,並由此創作了大量的反映城市生活與景色的詩歌。

如王建詩歌中的揚州是“夜市長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的繁榮景象,詩人蘇味道筆下的長安城則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以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為唐詩的興盛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唐詩興盛的第三個原因:科舉考試帶動了詩歌的繁榮

“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在唐朝,進士科是重點發展的科目,唐代對進士科的改造可謂登峰造極。在唐高宗時期停廢秀才科後,進士科越顯尊貴。

學子以進士及第為榮,所以,報考人數不斷增多,但進士科的錄取率不高,只有百分之壹二而已。可見,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進士科居於何等重要地位。

而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壹是考貼經,最初出自於《老子》壹書,後又加試《爾雅》,貼經主要考察學子對經書的熟悉程度,後隨著詩文的不斷發展,貼經可以選做詩文,叫做“以詩贖貼”;第二是考雜文,就是要求學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寫不同體裁的文章,寫詩或賦都可以;第三是考策問,主要考學子對時事問題以及治國理政的對策。

從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不難看出,有兩點直接與詩歌創作有關,所以學子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詩歌的創作了,這在無形中直接拉動了詩歌的繁榮和興盛。

唐詩興盛的第四個原因:幹謁帶動了詩歌的繁榮

在唐代,進士及第是學子入仕的主要途徑。除此之外,還有舉薦制度,而舉薦這壹途徑的靈活性為當時想進入仕途的學子提供了契機。同時,舉薦制度也造就了詩歌的繁榮。

為什麽這麽說呢?正由於進士科以詩賦為主,然而由於錄取比例很低以及進士科本身的難度,為取得同進士出身,壹批批應試學子便不再走科舉入仕的路子,而是紛紛加入到自薦的行列中,這就是詩文幹謁。幹謁詩文是當時的學子為推銷自己而寫的壹種詩歌,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

幹謁中“幹”,此處是求取之意,而“謁”則是拜見之意,幹謁是為了進入仕途而作出詩文以獻給考官求得賞識的行為,在科舉考試前後的時期尤為頻繁。學子向主考官或者有影響力的文壇宗師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

幹謁詩中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開元二十壹年,孟浩然西入長安,幹謁張九齡,其中就有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兩句則成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幾句,既表明了孟浩然進入仕途的願望入仕的願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地表達了希望得到提攜和引薦的目的。

在如詩人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也是壹首很有名的幹謁詩,他在詩中生動地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將自己比作新婚的新婦,將考官比作公婆,新娘擔憂自己的裝扮是否會得到公婆的滿意,故而問丈夫,自身的眉毛粗細是否合適,其實也是含蓄地向張籍詢問建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讀來十分的新穎而別出心裁。

由此可見,幹謁詩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正是因為幹謁詩可以成為進入仕途的渠道之壹,所以 ,學子對於寫出好的詩歌充滿了熱情,而這壹點也造就了詩歌的興盛。

唐詩興盛的第五個原因: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

隨著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很多周邊國家都派出留學生來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知識。這時唐詩就像是國家的壹張名片壹樣,為文化的傳遞和交流做出了很高的貢獻。這些留學生來到唐朝後,不但被唐朝的繁榮和強大所吸引,而且愛上了唐朝的文化,尤其是詩歌。

其中,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不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經過刻苦的學習,還考中了進士,他還曾寫過有名的詩歌《銜命還國作》、《望月望鄉》。阿倍仲麻呂和王維、李白、儲光羲等因為詩歌而建立了友誼。這也從壹個側面說明,開放包容和文化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唐詩的興盛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