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和古體
格律詩,包括格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或近體詩。古人這樣稱呼他們,我們現在也這樣。雖然它們其實很古老,但它們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成熟於唐初。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都叫古風。唐以後不符合現代體的詩,也叫古風。
古體和現代體在句法、押韻、平仄上有區別:
句法:古風中每句的字數是不確定的,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是雜字(參差不齊的句子),每首歌的句數也是不確定的,從兩句到幾十句、幾百句不等。近體詩只有五言七句,格律詩有八句,絕句有四句,絕句有八句以上,也叫長體詩。
韻:古風每首歌可以用壹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韻,允許變韻;每首歌只能用壹個韻,甚至幾十句的排列都不能改變。古風可以押韻在偶句,或者偶句可以押韻在奇數句。近體只在偶句中押韻,除了第壹句,用平聲押韻,不押韻。五字不賭多,七字賭多),其余奇句不押韻;古風可以平仄押韻;壹般近體只用平韻。
平坦度:古代和現代風格最大的區別就是古代風格不講平坦度,現代風格講究平坦度。唐以後的古體也講究平整,但不規整,可以忽略。古典詩歌基本都是格律的,所以下面只說現代詩歌。
常規句子
漢語雖然有四聲,但在現代詩歌中,並不需要像詞、歌那樣區分四聲,只要大致分為兩個聲調即可。要造成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平聲,才不會單調。漢語基本上以兩個音節為壹個節奏單位,重音落在下壹個音節上。現代詩歌的基本句式是由兩個音節組成的,這兩個音節稱為規則句。對兀顏姓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淡淡
或者
很平很平。
這兩種句式在開頭和結尾的層次是壹樣的,也就是所謂的上層次和下層次,上層次和下層次。如果我們想做壹些改動,換壹個不同的層次,可以把最後壹個詞移到前面,變成:
平平淡淡。
它是平的。
除了後面會提到的特例,無論五言近體詩怎麽變,都找不到這四個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前面加了壹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式是: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七言近體詩再怎麽改,也認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式。
這些句式有壹個規律,就是每壹對都會反過來:第四個字的層次與第二個字相反,第六個字與第四個字相反,從而形成節奏感。但是,每個單詞都可以反過來,因為重音落在偶數音節上,單數音節相對不重要。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壹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或許可以,寫八句甚至更長的格律詩幾乎不可能。如何變得靈活?那麽就要犧牲不重要的個位數,保留更重要的兩位數和最重要的最後壹個字。所以有這樣壹個公式,叫做“無論壹、三、五、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第壹、三、五個字(只有七個字)的層次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最後壹個字的層次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公式並不完全準確。在某些情況下,壹、三、五必須討論,二、四、六在某些句型中可能不明確。我們後面會講到,但是我們先來看看如何從這些基本句型組成壹首完整的詩。
粘性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現代詩歌的基本句型。我們如何從這些句子中形成壹首詩?
現代詩的句子以兩句為單位,每兩句(壹而二、三而四,以此類推)為壹副對聯,同壹副對聯的上下句稱為對仗,對聯的上下句稱為鄰句。現代詩的作文規則是:對句和鄰句粘在壹起。
矛盾是指壹副對聯中上下兩句正好相反。如果最後壹句是:
很平很平。
下壹句是:
平平淡淡
同樣,如果最後壹句話是:
平平淡淡。
下壹句是:
它是平的。
除了第壹句對聯,其他對聯的最後壹句不能押韻,必須以嘆息結尾,下壹句必須押韻,以平聲結尾。所以五言近體詩除了第壹聯,只有兩種對仗形式。七個字和這個差不多。
如果第壹副對聯上的句子不押韻,和其他對聯沒什麽區別。如果上下兩句都押韻,結尾都是平聲,那麽第壹聯就不可能完全對立,只能是首尾不對,其形式無非兩種:
平坦:平坦且均勻。
它是平的。
從開始:從開始到結束。
平平淡淡
我們來看看相鄰句子的粘連情況。粘的意思是壹樣的,但是因為是用平音結尾的奇數句來粘平音結尾的偶數句,所以頭只能粘尾不能粘。例如,最後壹副對聯是: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下壹聯的最後壹句要貼在上壹聯的下壹句,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必須以吱吱聲結尾,就變成了:
平平淡淡。
它是平的。
為什麽相鄰的句子必須粘在壹起?原因很簡單,就是換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偶是相對的,相鄰的句子也是相對的,就變成: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第壹個和第二個鏈接完全相同。唐以前所謂的齊梁式律詩,只講相對性,不懂得粘在壹起。從頭到尾,他們只是重復了兩個句型。唐代以後,絕句中不再有句式的重復,因為既強調對仗,又強調相鄰句的粘連。
根據粘著法則,我們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第壹,第壹句不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第二,第壹句押韻:
公平和平坦(押韻)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第三,第壹句不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第四,首句押韻:
平仄(押韻)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五言律詩和這個差不多,只是按照貼右的原則加了四句。比如第壹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公平和平坦(押韻)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根據貼合定律,十句十二句可以無限加,這就成了排斥定律。貼對也有壹定的靈活性,基本遵循“135不管,246分明”的公式,也就是說,考察壹首現代詩是否遵循貼對,壹般看它的偶數和最後壹個字。句子錯了,就叫錯了;如果相鄰的句子不粘,就叫粘。錯位和粘性都是現代詩歌的禁忌。相比較而言,錯位比卡鉆更嚴重。粘貼的規則是後來確定的,在初唐詩人的詩中也經常發現。就連杜甫的詩也偶爾被卡住,比如名句《詠懷碑》的第二首:
我深知宋玉的悲傷,
浪漫而優雅,他也是我的老師。
悲傷地看著壹千個秋天,壹滴眼淚,
不同時代的憂郁,而不是同時的。
在山川之間,他的舊居——清空他的作品,
被遺棄的雲雨平臺——肯定不是夢裏想象的吧?。
楚國的宮殿全部被毀,
今天指出它們的漁民不確定。
第三句沒能堅持到第二句。這可能是不自覺地受到了齊梁詩人的影響而被忽視了壹段時間。正確的規則是在齊梁確立的,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錯誤的。在杜甫的近體詩中,只有壹首詩《贈將軍王世成君》不合拍:
將軍很勇敢,
雙角弓掛在手臂上。
糾結的青馬,
進出金城。
在危機時刻,彩票不被授予,
沮喪的時候很難工作。
客人都滿了,
誰是高壹童?
第壹句和第二句,除了第壹個字,其他字都是壹模壹樣的,這是不匹配。這可能是在沒有時間仔細加工的情況下,給出壹首詩時的壹時疏忽。
另壹種情況,就是不顧規則的表達需求。比如,杜甫的另壹首著名的詩,白蒂:
白蒂市的雲散開了,
白帝城下雨了。
高江峽雷鬥,
日月昏黃。
不如把壹匹軍馬還給馬毅,
今天有幾十萬。
為寡婦哀悼,
元秋的村莊在哪裏?
第二句的第二個字本來應該是平的,現在用了“皇帝”二字,跟第壹句不對,跟第三句也粘。但這是有意重用“白帝城”造成並行,只好犧牲規則。
單音和三音
前面提到的“135”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況下,必須討論135。
比如五字等收句:
平平淡淡
這句話的第三個字可以忽略,也可以用平聲。但是如果第壹個單詞變成了slur,就變成了:
扯平,扯平,扯平。
整句除了押韻,只有壹個平音,叫做“孤”,這是現代詩中的大忌,在唐詩中很少見。在杜甫的詩《臂上掛兩弓》中,就是這樣壹個孤獨而不規則的句子,叫做尷尬句。老杜有意寫了很多別扭的現代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第壹個單詞壹定要口齒不清怎麽辦?妳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平平平平平平。
這樣避免了孤獨。這種做法,叫做難存,意思是避免難句。比如《十二愁》第三部:
所有的國家都是勇敢的,
今天的家鄉是怎樣的?
我過去不太了解對方,
已經有很多戰場了。
第二句本來應該是“平平淡淡”,現在第壹個字是“所以”,第三個字必須改成“今天”。
七言詩與此類似,即平仄句的第三個字“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比如絕句全是九首詩:
看到客人很擔心,
流氓春色到江亭。
也就是送布魯姆去深造,
他教盈盈說得太丁寧了。
第壹句本來是“平平淡淡”,現在第三個字是“客”,第五個字換成了平聲的“憂”(註意“醒”是平聲)。
所謂“孤獨”,特指平仄句(即押韻句)。如果是平仄句,即使整句只有壹個平仄字,也不算孤獨,最多是個別扭句。比如把“平勻”這個詞改成“平勻”就不算犯罪,可以用。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五字平仄句:
它是平的。
在這個句型中,第壹個字是平齊的,第三個字不能是平濁的。如果使用平濁音單詞,則變成:
它是平的。
句末有三個連調,稱為“三調”。這是古典詩歌的壹種特殊形式,在作現代詩歌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平仄”句的第壹、三個字可以平仄,但第五個字不能平仄,否則就成了三級調。只要能避免孤立和拉平,“135不管”是完全正確的。
難以保存
如果我們仔細看看上面提到的現代詩的幾種基本格式,就會發現壹個規律:在壹副對聯中,平濁字和斜濁字的總數是相等的。如果要在“135”的活用處用平仄字而不用平仄字,那麽往往需要在這個句子或對偶中適當的地方把平仄字改成平仄字(或者把平仄字改成平仄字),以保持對聯的中性和平仄。換句話說,第壹次使用的參數(非法的),然後保存它,壹起被稱為難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