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在闡述電影“蒙太奇”手法時曾說過,兩個孤立的鏡頭剪輯在壹起將產生兩個鏡頭孤立時所不曾有的新含義。這句話的意思同樣適合於詩歌。戴望舒的《過舊居》藝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巧妙地將戰前和戰亂中“舊居”的不同鏡頭剪輯在壹起,於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沈的感情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民族的憂患與個人的遭際,使戴望舒不能再心安理得地沈湎於“小我”的傷感,他的視野拓展了。即目便還是感慨個人身世的題材,情感也較過去而深沈、凝重,現實性更強了。由時代和命運陶冶的詩人的現實態度也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他的壹貫詩風。那種因奇麗的意象生成的賺朧、空靈的氣氛沖淡了,詩人更多地運用寫生的方法來呈現其真實的情緒。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38年,戴望舒由滬赴港,與許地山壹道負責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分會工作。1939年,他的妻子自港返滬,從此壹去不回,戴望舒趕到上海,渴望重修舊好,但沒有成功,無奈下只身返港。
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後,大肆搜捕抗日人士,1942年春,戴望舒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受盡酷刑的折磨。出獄後,詩人身心俱疲,更加想望故居,思念妻兒。於是,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詩章。
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余杭區)人。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
百度百科——過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