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蛩是什麽意思呢?蛩,是蟋蟀、蚱蜢,有時候又指蝗蟲。不過既然是“聞”,那就是聽蟋蟀叫了。秋末風寒涼,促織喚不停。這種情境下詩思流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以“聞蛩”為名的詩歌作品不少,這裏舉幾首相對有名的作品。
“峨眉懷古”,也就是宋代“九僧”之壹的著名詩僧釋懷古,有壹首五律《聞蛩》:
這是壹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壹真”部的五律,平仄正確,格律規則,唯第七句撞韻,末句有點擠韻,是小問題。
釋懷古夜間枯坐,聽到蟋蟀在秋寒來臨之前的鳴叫,感覺到秋蟲的謝幕,從而體會到時間的流逝,抒發對自身逐漸老去的喟嘆。
首聯寫蟋蟀叫得很急促,讓人產生傷情的親近感。為什麽會有通感呢?
頷聯並沒有回答,而是繼續寫情境,夜色漸沈,蟲聲漸遠。“壤鄰”是為了合韻、合平仄的“鄰壤”倒裝。
頸聯轉開寫詩人的思緒,秋天總是會來的,時光流走的憂愁壹年復壹年,總是讓人猝不及防(秋永幾愁新)。
尾聯承接頸聯,挑明詩思,並且合回首聯,回答首聯的疑問,為什麽會對秋蟲的鳴叫有親切感?因為我坐在這裏哀嘆流年,頭發也漸漸成了銀絲。
九僧的作品風格承接晚唐體,是姚合、賈島的路子,鍛字煉意,工整精巧,但是內容嘛,就是這麽壹點事兒。說了這麽多,還不如白居易四句《禁中聞蛩》:
“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我壹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黑暗裏,滿耳都是聒噪的,命不過年的促織聲。
白居易的詩會把妳帶入情境,至於妳感受到什麽,詩人感受到什麽,是否能夠想相通,就靠讀者自己去揣摩。
讀唐詩,我們能身臨其境,而讀宋詩,釋懷古將感受、現象說得明明白白,給我們的感覺卻不如讀白居易作品自己悟出來的通感更為幽遠、深刻。
南宋大詩人陸遊也有《聞蛩》:
這是壹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這首作品相對無趣,將自己的儒生身份比作秋蟲,雖然命薄,卻也生而無憾,因為即便是秋蟲,也上了《詩經·豳風·七月》,得以萬世傳頌。
壹首講道理的作品,滿滿的宋朝理學詩的味道,雖然比喻算得上巧妙,用典也不錯,但是失去了詩的韻味,不能因為是陸遊作品就另眼相待。
陸遊的《聞蛩》可不止壹首,另有壹首:
這是壹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這壹首比上壹首要好些,從秋蟲連夏蟬的聲音,感應到歲月流逝,八十幾歲還在勉思忠敬,的確算得上壹等壹的愛國好詩人。不過總歸流於淺白,無法像唐詩壹樣深邃悠遠。
那麽宋詩中有沒有感覺很好的《聞蛩》呢?
當然也是有的,比如寫出“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賀鑄,也曾就秋蟲聒噪成詩。《夢後聞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