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秦(公元222年)屬會稽。東漢建武後(25-36年)屬章安郡(後改為臨海郡),永寧郡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脫離臨海,路橋屬永寧郡。唐後元年(690),永寧改黃巖,路橋屬黃巖郡,歷代沿襲。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臺州設市,路橋脫離黃巖成為地級市轄區,市區為臺州市區之壹。
路橋位於臺州人口最稠密的黃文平原中部,壹直是商業和貿易發達的地區。宋代商賈雲集,車輛匯聚。目前,路橋已成為臺州和浙東南的商業中心,以中國小商品商城為龍頭,小商品批發市場、浙東南副食品市場、中國建築裝飾城、路橋機電五金城、臺州電子數碼城、家具城、浙江方林汽車城、富士廣場為骨幹的各類市場76個,遍布全國,直抵邊境。
路橋也是我國股份合作經濟的重要發源地之壹。全區私營企業3.45萬家,形成了摩托車及配件、模具及塑料制品、空調及制冷配件、農業機械、節日燈飾、電線電纜、五金機電、印刷、衛浴等四大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同步發展。
路橋的“十裏長街”建於南宋。這條街沿河而建,適合貨物流通。它具有江南水鄉和商業城市的魅力,是路橋的象征。大仁尖山腳下的仕賓公園,宋代的禪波寺,唐代的香嚴寺,都是路橋的旅遊景點。中國枇杷之鄉通榆建設的枇杷觀光園,是田園觀光的好去處。沿海的黃浪也是觀潮的好地方。
路橋是臺州的主城區之壹,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黃文平原腹部。全區陸地面積274平方公裏,轄4鎮6街,總人口42.93萬。
路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到了南宋,路橋商業風漸盛,百貨店雲集;清朝乾隆年間,成為浙江東南沿海著名的商埠。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準臺州撤地設市,建設路橋區。
市場經濟經過風雨的錘煉,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路橋經濟。即市場繁榮,民營經濟民資雄厚,人民渴望進步。2008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7031億元,同比增長65.438+00.2%,人均生產總值61.9萬元。財政總收入327654.3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54億元,分別增長17.8%和1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同比增長10.9%;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99.5億元和332.8億元,存貸比為8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66億元,同比增長18.5%;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率為11.4%,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降低3.8%和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76元,分別增長8%和9.1%。城鎮登記失業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5.48‰。
路橋位於浙江中部沿海,中國黃金海岸的中段;境內東臨東海,南接溫嶺,西接黃巖,北接椒江。最長的陸地東西長33.3公裏,南北長18.8公裏。北緯28° 27′~ 28° 38′與東經12113′~ 12140′之間;內陸面積274平方公裏。整個地區依山傍海,低山與平原相間;河流縱橫,水網密布,金清水系貫穿全境。沿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總長26公裏;港灣眾多,劍門港是天然深水港。黃礁、百果山、道冠等島嶼15個。淺海灘塗廣闊,面積21.33平方公裏。旅遊資源既是山海,又有很多景點。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中國著名的柑橘、枇杷之鄉。地形以平原為主,是黃文平原的中部,平均海拔約3米。河網密布,點綴著壹座座孤立的小山。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條件優越。這是壹個糧棉高產區。沿海灘塗和內陸水域具有發展海水和淡水養殖的巨大潛力。西北邊界為沿海丘陵區,地勢較低,亞熱帶水果豐富。
路橋位於黃文平原中部,群山臨海,丘陵與平原相間。
河流水文特征:水量豐富,水位變化不大,下遊部分河段受潮汐影響。所有河流均屬晉清河水系,總面積1172.6平方公裏(含溫嶺、黃巖、椒江部分地區)。水源來自黃巖長潭水庫和溫州與黃海交界處的太湖山。河流縱橫交錯,區內主要有南關河、山水井、青龍鋪、新橋鋪、三才井、壹河、三江、七河。大部分水通過黃瑯南口金琴清閘入海,少量註入椒江或直接註入臺州灣。
氣候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適宜。全年最低月為65438+10月,平均氣溫6.6℃,最高月為8月,平均氣溫27.7℃,年平均氣溫16.9 ~ 17.3℃,無霜期241 ~ 270天。春秋各占2個多月,夏占4個多月,冬占3個月左右。
受海洋性季風影響,本區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L480 ~ L530mm,從東南沿海向西部遞減。降水量年內變化很大,降水季節分布不均。三個雨季(3-4月春雨、5-6月梅雨、8-9月臺風雨)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氣候溫暖,適宜各種作物和果樹生長,有利於多熟制農業的發展;光、熱、水協調良好,能滿足作物對水、熱的需求。災害性天氣主要有臺風、暴雨、洪水、寒潮和冰雹。
路橋區沿海岸線曲折,全長26公裏。港灣眾多,劍門港是天然深水港。黃礁、百果山、道冠等島嶼15個。淺海灘塗廣闊,面積21.33平方公裏。旅遊資源既是山海,又有很多景點。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中國著名的柑橘、枇杷之鄉。
路橋古稱靈山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統壹中國後,開始開發江南,稱之為“新安”。
南宋初年,高松的趙構被金兵追殺,乘船逃往海南。據《泰州外書·文怡》:“張安鎮不宜居”,建言四年正月上半月(1130)期間,多活動於江南焦黃、蘆蘆壹帶。傳說當時正巧下著傾盆大雨,到了麻浦段,騎的馬筋疲力盡,撲倒在地(因此這裏的名字叫麻浦,後來改為麻浦)。趙構非常焦慮,由壹位當地老人帶領,他在能夠出去之前建造了許多臨時橋梁。趙構問起這裏的地名。當地官員立即抓住機會說:“請給皇帝壹個名字!”趙構思了壹會兒,說,“這裏的路就是橋,橋就是路。姑且叫它‘路橋’吧。”就這樣,“路橋”的名字傳開了。趙構走過的新安大橋,也成為“路橋”的生命核心紀念物橋。
路橋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1990年,在路橋小人點建亭時發現了78件西周時期的文物,證明了西周時期就有人居住在路橋附近。
秦朝以前,路橋屬於甌越。戰國末期,楚國越兼並,楚國越歸屬。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原吳越地區建立會稽縣,路橋在其中。漢初,東海、東越等王國相繼建立。漢武帝元豐元年(公元前l10年),除東嶽國外,移民遷於江淮之間,其地在會稽縣鄞縣,歸濮鄉。西漢二年(公元前85年),惠普郡設在鄞縣惠普鄉,惠普郡治(今章安),隸屬惠濟郡,劃歸揚州。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後世的臺灣、溫州、楚三府。是泰州縣的開始。東漢建武年間(25 ~ 36年),惠普縣改名為章安縣。此後,路橋在張安治下500余年。
隋開帝九年(589年),滅南朝,將臨海郡各縣(含章安縣)劃歸臨海郡,劃歸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縣,臨海郡屬永嘉郡。唐初分析永嘉縣臨海郡在臺州,臺州之名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永寧縣位於臨海縣南部,路橋屬永寧縣。唐武帝元年(690)九月,永寧縣改為黃巖縣,因縣西有黃巖山而得名。縣治由章安遷至永寧山西北,縣域包括黃教路三區和溫嶺市。五代時,路橋屬臺州黃巖縣,吳越國。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除吳越國外,臺州進入宋朝版圖,州縣不變,劃歸浙江道。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設泰州路,浙江東路劃歸江浙兩省。元代(1295)黃巖縣達五萬戶,升為黃巖太守,仍隸臺州道。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臺州道為臺州府,劃歸浙江省。洪武三年(1370),黃巖府恢復為黃巖縣。成化五年(l469年)十二月,分析黃巖縣南部的方巖、太平、繁昌,位於太平縣,即現在的溫嶺市。明清時期,黃巖縣仍屬臺州府,劃歸浙江寧紹臺道。
民國元年(1912),廢除府州署制,各郡直屬省府。民國三年(1914)有省道,黃巖縣屬會稽路。民國16年(1927),道飛縣直轄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浙江省政府設立臨海行政監察區,史稱第七行政監察區。
1949年4月,成立黃了縣人民政府,轄路橋鎮。6月,黃巖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臺州地區。1954年6月,臺州區撤銷,黃巖縣歸屬溫州區。1957年7月,臺州地區恢復,黃巖重新歸屬臺州地區。1958 65438+二月。臺州地區再次撤銷,黃巖縣劃歸溫州地區。1962年4月,恢復臺州地區。1978 10月,更名為臺州地區。1980年7月,在黃巖縣海門區及其周邊地區設立海門特區。1981 7月,撤銷海門特區,設立椒江市為其行政區。1989 10撤銷黃巖縣,設立黃巖市。路橋還是屬於黃巖市的。
199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臺州撤市設市,黃巖、椒江撤市設區,路橋也升格為縣級區。
道路橋梁有什麽人文或文化特征?那就是“十裏街文化”,或者說“月河文化”。因為月河養育了十裏街,十裏街養育了路橋人。月河是母親河,十裏街是富民街。路橋的文化特色是:人文與商業的充分融合,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陳陽的詩《十裏街分五橋》、楊紹翰的詩《松堂祭奠塘橋蟹》和《濺黃魚半尺長,似飛橋舟》等詩充分表達了家鄉的自豪感,這是過去路橋文化的壹個突出表現。
有贊美舊十裏長街的詩詞;
十裏長街過去看起來像壹條依山傍水的龍。
郵亭傳漢令,妙知寺鳴宋鐘。
說說月香的新客戶,和布蘭橋的老農田農民。
泰州六縣繁華,路橋第壹。
早在漢代,路橋的制瓷技術就廣為人知。自宋代建鎮以來,人才輩出,商風漸盛。到了明清時期,更是空前絕後,成為浙東南著名的商埠。改革開放讓古老的商埠煥發出勃勃生機,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全區有專業市場77個,生產生活各方面都很有利。商品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成交額1999達到19230萬元。
自建區以來,路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成為富起來的經濟強區。2007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7.53億元,同比增長14.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5114元。財政總收入27.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31億元,分別增長24.8%和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95元,分別增長7.3%和15.3%。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浙江省前列。路橋,壹座新興的現代化商貿城市,正在迅速崛起。路橋,這片熱土,會給妳帶來無限商機。路橋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總面積274平方公裏,總人口42萬(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路北街道官林村,郵編:318050。代碼:331004。區號:0576。拼音:路橋曲。
路橋區轄6街4鎮:路南街道、路橋街道、路北街道、洛陽街道、通榆街道、峰江街道;新橋鎮、橫街鎮、金清鎮、蓬街鎮。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準臺州撤地設市。設立椒江、黃巖、路橋區。路橋區轄黃巖市路橋、通榆、峰江、新橋、橫街、夏梁、金清、蓬街8個鎮,羅陽、黃浪2個鄉。區人民政府出售路橋鎮喬治路。
2000年,路橋區轄4個街道,7個鎮,1個鄉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6499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路橋街道76563路南街40686路北街34802洛陽街道21846通榆鎮30983峰江鎮5411橫街鎮新橋鎮28022。
2001年6月28日,浙政函[2001]112批準撤銷臺州市路橋區黃朗鄉,擴大金清鎮行政區域:撤銷臺州市路橋區黃朗鄉,並入金清鎮,轄35個村,7個居委會,駐地不變。
2002年,路橋區轄6個街道、4個鎮、46個居民區、287個行政村:路南街道、路橋街道、路北街道、洛陽街道、峰江街道、通榆街道、新橋鎮、橫街鎮、金清鎮、蓬街鎮。
擬於1997在黃瑯劍門港建設泰州客運南站、市區4個* * *服務站、金清100噸級、200噸級碼頭、內河馬尚碼頭、新建1000噸級油碼頭及配套設施。
水陸運輸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3175輛,年增長率近30%,其中客車2626輛,貨車7387輛。公路客運班線65條,2001年客運98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2994萬人公裏。改革後,實行壹點壹線經營模式的聯運托運行業穩步發展,共有138個車站,覆蓋除西藏、青海以外的全國主要省市。水運總運力4.9萬載重噸,單船貨運能力5200噸,沿海船舶43艘。2001年,水路貨運量117.06噸,貨物周轉量86294.438+0萬噸/公裏。
同時,運輸服務水平進壹步提高,運輸車輛向高檔、快捷、舒適方向發展,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多品種、專業化方向發展。公路、港口和航運設施、車船運輸能力的發展和技術構成的提高,提高了公路、水路的客貨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了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