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通用5篇)

 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壹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下面是我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設計,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

 目的:

 1、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課時:

 壹課時。

 重點:

 加強朗讀,品味語言。

 難點:

 課文朗讀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步驟:

 壹、板書課題,簡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三、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1、討論分析“破屋秋色圖”。(出示投影片2)

 (1)聽錄音,找出描寫對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動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

 2、討論分析“街頭落蕊”圖。(出示投影片3)

 (1)聽錄音,找出關鍵詞語。

 (2)品味“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句。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3、討論分析“橋頭秋雨”圖。

 (1)學生朗讀、品味。

 (2)歸納品味語言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四、歸納總結,布置練習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關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後誦讀,繼續品味其他精妙語言,並總結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2

 壹、教學目標

 1、感受並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深沈而雋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創造。

 2、難點:悲涼的意境與頌秋的情感的和諧統壹。

 三、教學課型

 導讀課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論法、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突破口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麽?

 七、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利用《學生學習用書》獲得初步理解;回憶古詩中有關“秋”的詩句,為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作準備。

 八、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導入思路:由眼前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春天聯想到意蘊豐厚、令人感懷的秋天,並指出,“秋思”是中國文人創作常常涉及的題材,是中國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讀課文

 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繪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景畫?請為每幅風景畫命壹個恰當的題目,並說說妳最喜歡其中的哪壹幅,為什麽?

 (三)學生聽朗讀錄音、思考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要點:

 (1)描寫了哪些秋景?

 (2)怎樣描寫秋景的?

 (3)描寫出了秋景的什麽特點?

 2、教師對問題結果的預設:

 1)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壹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秋蟬殘鳴圖。從狀態(衰弱)、範圍(無論什麽地方、家家戶戶)寫出了清、靜、悲涼,也寫出了內心的喜愛。

 4)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長)寫出了清、靜、悲涼。

 5)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心的贊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麽?

 4、聯系五幅風景畫、抓住關鍵句(文眼),把握意境內涵:清、靜、悲涼。

 5、歸納本文營造意境的方法:緣情敘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討

 1、設問: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悲歌”,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頌歌”,妳怎麽認為?為什麽?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歸納:

 引導:

 (1)從作品入手(標題目、關鍵語句、所寫景物)。

 (2)從作者經歷、思想入手。

 (3)從社會背景入手。

 歸納:本文應是作者“悲涼的頌歌”。歸納時可聯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關語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體驗

 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詩句,深化學生的體驗。

 (七)布置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寫法,以“家鄉的春”為題,寫壹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3

 指導思想

 《囚綠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必修模塊2)第壹單元的第三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中外散文名篇為主要內容,單元設置的意圖是通過閱讀這壹類散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壹小串能夠激發人對自由、生命向往的“綠”,由此進入壹種審美境界,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鑒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作為語文教學閱讀和鑒賞的總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單元要求及課文特點,我確立了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⑵學習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運用分組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在這壹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總結時,可由文中的某些語句聯系到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對“綠”的認識,明白本文的主題。

 ⑵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囚綠”後感情的變化,並且對於作者對綠的“愛”進行探討,提出愛的正確方式。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實現這壹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囚綠”後情感發生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矛盾復雜的心態,理解愛的真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和啟發,學生完成壹篇以此為話題的小作文,這壹目標在課外能夠實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音韻和諧,情感真摯而且長於變化,必須通過朗讀來體會它的魅力,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之壹。解決這壹問題,我要求學生運用“復述法”和“圈點法”,復述作者“囚綠”的過程,圈點出表達作者愛綠的語句,再由老師總結。

 文章用筆細致入微,全文圍繞“愛綠”展開,所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以及結合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征意義”既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這壹問題我運用討論點撥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和總結,提出文章的主題。

 學情分析

 高壹的學生對抒情散文並不陌生,他們在初中即有涉獵,學習中能夠感受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點及其藝術表現手法。就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在學習第壹模塊古代散文和現代詩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采用“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因此,對現代散文更易通過品味語言,賞析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同時,有關“綠”的散文他們在平時的課外拓展閱讀中也讀過不少,例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綠》等等,這些知識儲備為感受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氣息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但是由於學生的鑒賞還停留在零散的層面,對於散文中的象征手法還比較陌生,需要老師進行壹些必要的點撥和引導,而且文章中的“綠”的象征意義也是壹個難點,必要時需要老師壹定的介入和點撥。

 教學方法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這裏我要求學生各自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將學生帶入壹種“愛綠”的情境之中,能夠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對“綠”的愛。

 2、討論點撥法。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對於作者對綠的這種“愛”,學生暢談看法,討論“綠”的象征意義,老師在總結時結合相關背景點出文章的主題。討論不僅能拉近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的點撥則在關鍵處點燃思維火花,給他們壹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學生思路,畫龍點睛。

 3、啟發體驗法。閱讀是從感受和體驗開始的,但學生的閱歷有限,體驗比較淺,所以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師壹定的啟發。

 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設計為壹課時,在這壹課中我首先以朗讀帶動課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綠”後對“綠”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層層深入,主要用討論點撥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愛綠”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題。再由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體驗法聯系他們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相似的經歷或者體驗,談壹下他們對於這種“愛”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這壹課時談談教學的`流程設計。

 壹、導入新課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對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顧導入本課,因為學生剛剛學完《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學生還沈浸在北國清凈、悲涼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導入對本課北平夏日之“綠”的學習,會讓學生覺得順其自然,學生的審美感受也比較容易調動,這也完全符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由此進入壹種審美境界”。

 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剛剛欣賞了北國的秋色,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之後,大家壹定意猶未盡,對於北方的風光,還戀戀不舍,尤其對於北京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有很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壹篇同樣是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體會壹下作者深沈的“愛綠”之情。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教師範讀時的語氣、語調、表情、體態都能作為壹種“情感”的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他們看得見、聽得著,能產生情感的***鳴,從而間接體驗文章蘊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學生的朗讀作為壹種個體性活動是對文本再創造的過程。

 2、理清思路:

 註意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⑴請學生復述“囚綠”的經過。

 ⑵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註意圈點出表現作者對“綠”摯愛的語句。

 學生初讀課文,壹般只能對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過以上兩個思考題,就能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聽讀,集中註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內容。對於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在讀完課文之後首先自己發表看法,同學之間互相補充。而學生的歸納不免零散,需要教師的整理和提煉,並作為板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行文的脈絡,對全文有個整體的感知。

 三、析讀、教讀

 如果由教師壹個人教授,學生密密麻麻地做筆記,這就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與新課標提倡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是背道而馳的。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不可能用正確的方法有效地閱讀。所以在這壹過程中我主要運用討論點撥法。

 在“理清思路”這壹環節,學生通過兩個問題的解決,對全文的脈絡已經熟悉了。為實現“學生把握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這壹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安排學生討論:

 1、囚綠後,“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

 2、作者為什麽對“綠”如此摯愛?

 對於第壹個問題,學生在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先做壹個示範:

 作者在文中不吝筆墨地贊美了“綠”,比如說:綠色是多麽寶貴啊!它是生命。看到這裏我就聯想到歐亨利的壹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不幸患上肺病的瓊珊,心情低落。她說,等到那最後壹片常春藤落葉的時候自己將死去。畫家老貝爾曼為挽救她年輕的生命,在壹個暴風雨之夜將象征著希望的“最後的葉子”畫在了墻上,而他自己卻因著涼死於肺病。老貝爾曼為了愛而死,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後壹抹綠留給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生根據老師的示範,以類似的方式來討論,可能出現的答案是:綠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它還象征著愛和幸福,是人們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著猗郁的年華等等,老師以板書的形式做好歸納。

 學生討論後老師歸納時給出象征手法的定義: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

 老師總結:作者在釋綠的時候提到的“盧溝橋事件”正是本文的寫作背景,聯系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我們對“綠”的認識應該更進壹步,它的不屈,它的頑強正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我們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於日本憲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對“綠”的歌頌正是對中國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精神的頌贊。壹篇文章文質優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貴在立意,它壹定是充滿著時代氣息,並結合了作者鮮明的寫作個性,能夠撩撥起人們的閱讀興趣的,它往往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

 四、知識拓展、提升

 作者對“綠”的愛是真誠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綠”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復雜的。“囚綠”後,作者發現“綠”病損後,有壹些後悔和內疚,但仍不放走它。在這裏,作者對“綠”既怨怒又愛憐,既欲開釋又難舍的兩難心態表現得很到位。然而學生的閱歷有限,對於這種情感很難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壹談自己類似的經歷,說說自己當時的想法。

 老師講莊子的寓言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壹只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必恭必敬把這只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九韶》這樣莊嚴的音樂取悅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羊牛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節儀式供奉,結果呢?這只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郁,郁郁寡歡,三天就死了。

 老師總結:面對人生百態,面對種種沖突,有多少時候我們站在了他人的立場考慮事情?很多的紛爭往往就是因為站在自我的立場,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判斷評價,造成了諸多的格格不入。

 結合寓言故事,運用啟發體驗法來引起學生的思索,學生舉壹反三、觸類旁通,他們對“愛”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於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很有幫助。

 五、課堂小結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壹曲綠色的歌,以不屈的意誌去迎戰敵人的刺刀。他通過對那壹抹綠的歌唱,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精神的贊揚,同時引發了我們現實的思考,無論怎樣的境遇,我們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難,像作者壹樣,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靈。

 六、布置作業

 1、再讀全文,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對於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的做法妳贊同嗎?為什麽?字數要求300字以上。

 七、評價與反思

 這篇課文是壹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結構全文的。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贊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壹過程中我把思考空間的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既註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後關於“愛”的探討,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壹堂課最重要的不在於老師講了多少,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並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壹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悅綠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慰安、快樂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追求光明的性格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永不屈服於黑暗寄托美好祝願

 念綠──懷念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

 壹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不同的人,他們眼裏的秋景不同,因為心裏的情感有別,“壹片自然風景就是壹個心靈的世界”。

 壹、 整體感知: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閱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 選壹學生讀2、13段,總結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①註意觀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妳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 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賞景

 ⑴秋雨話涼圖(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評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③ “話涼”

 ④想象整個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①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麽?

 ②冷色調給人什麽樣的感覺?(聯系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蘊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裏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裏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看誰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裏啊,在哪裏?

 它在破陋的小屋裏

 它在濃濃的香茶裏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重表現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說明北國的秋範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妳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3、那郁達夫為什麽這麽“寂寞、孤獨、憂傷”啊?

 4、總結“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

 ●結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壹起來品讀文章最後壹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壹、知識與能力

 1.了解郁達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3.誦讀,積累語言材料。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誦讀,訓練語感。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蘊,並作適當歸納的能力。

 2.領會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壹體的藝術風格。

 3.培養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理解壹個正直文人不滿於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

 重點、難點

 《故都的秋》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名篇,它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個性氣質和獨特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寫了故都的哪些風物?抓住了這些風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從這些故都風物中折射了作者什麽樣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鑒賞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生活動

 誦讀、鑒賞

 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壹課時

 文章描寫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物。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作者內心世界的主觀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壹起的?體會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馭景的藝術風特色。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老師可選取傳統教材中峻青《秋色賦》若幹段進行朗讀。讀後問:這段秋景有什麽特點?體現了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答案:豐收,色彩絢麗,喜悅熱烈)今天我們學習壹篇同樣描寫秋天景物的文章,我們看了郁達夫所描寫的故都秋景與峻青筆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簡介作者及其藝術風格、本文的寫作背景。(根據文意的需要來夾帶介紹)

 郁達夫(1896—1945)現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陽人,是“創造社”的重要成員。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家庭的變故、國家的現狀,激起了作者無限憤慨,後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戰爭。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沈淪》、《春風沈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於1934年8月。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他思想苦悶,創作枯淡,過的是壹種閑散安逸的生活。遊山玩水,留下了壹些很好的遊記。

 三、範讀、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學生看書默讀,感知課文。

 四、誦讀、感悟

 (選擇重點章節學生和老師比較閱讀,為什麽老師和學生讀的有差別?因為對課文的感情把握深淺有區別。)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註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再讓學生誦讀、感悟。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壹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壹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壹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沈。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裏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壹些苦澀。

 五、理清結構,把握思路。

 讓學生發言,討論。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壹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壹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總起

 ①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與向往

 ②江南之秋不能讓人滿足

 ①清晨所見、牽牛花

 ②槐樹落蕊故記敘

 ③秋蟬殘聲前都2.分寫

 ④秋雨話秋涼後的

 ⑤棗樹奇景呼秋議論:凡是有情趣的人,對於秋應總是壹樣地能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覺

 3.總寫

 ①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②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六、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深切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