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葉。
德昂族的潑水節
德昂族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壹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壹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裏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壹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壹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壹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伺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壹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壹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壹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壹種習俗。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裏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壹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壹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裏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
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壹,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幹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
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裏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擡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聚壹餐,各家還要制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壹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壹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鬥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編輯本段]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壹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妳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經常有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裏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裏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壹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撚毛線、織毛衣、織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裏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裏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壹個陌生人到妳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裏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壹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妳家串門或看望妳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妳,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壹點在裏面或換壹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編輯本段]彜 族
彜族火把節是所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壹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彜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鬥星鬥柄上指,彜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彜族十月歷法的壹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彜歷的新年。因此又稱過大年。彜族火把節,也就是彜族年。彜族人的眼裏,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壹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彜、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三天:
火把節第壹天:祭火。這壹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彜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裏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彜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壹年壹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壹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壹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壹起,形成壹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彜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壹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壹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壹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壹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壹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壹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壹律禁止的,不過自壹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壹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壹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壹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壹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壹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壹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編輯本段]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壹。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給竈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竈糖,說是用糖糊竈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壹澳門人家的竈頭見過壹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壹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壹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壹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編輯本段]部分臺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壹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壹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壹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竈"日這天,臺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竈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臺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征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壹直延續到大年初壹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壹起"圍爐",即壹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壹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壹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壹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臺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裏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壹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壹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遊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沈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壹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臺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竈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壹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肴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壹年壹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壹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壹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遊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臺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臺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臺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雇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臺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竈神壹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竈口,讓竈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壹邊"。這壹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壹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臺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余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壹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壹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征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征長壽。蘿蔔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裏,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臺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征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壹過,進入初壹,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臺灣人過年,還要制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壹只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征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妳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妳賺大錢!"
[編輯本段]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壹直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