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今天剛寫的詩,望老師能點評,詩名叫,,,,,,,流浪拘

今天剛寫的詩,望老師能點評,詩名叫,,,,,,,流浪拘

 初學者怎樣學習寫詩呢?

壹、捕捉和創造詩的形象

(壹)詩用形象思維寫作

別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然而他們說的都是同壹件事。”(《壹八四七年俄國文學壹瞥》)這就告訴我們,寫詩要用形象思維。所謂用形象思維,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時,要對生活進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分析生活。

進行形象思維,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善於進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維的活動,在於使壹切難以捕捉的東西,壹切飄忽的東西固定起來,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紙上樣地清楚。”因此他說:“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壹個觀念而尋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穎的形象,也就有了寫詩的素材。那麽怎樣才能捕捉到形象呢?這就要靠靈感。馬雅可夫斯基舉過壹個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約在1913年,他從薩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為了對壹個在火車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對她完全沒有邪念,詩人就說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著褲子的雲”。說了這句話之後,他立即考慮到這話可以入詩——但他又擔心這句話口頭上傳出去白白地濫用掉了。那怎麽辦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時,詩人用許多問題問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話已從少女的另壹只耳朵飛了出動之後,他才放心。兩年之後,他用了“穿褲子的雲”作為壹首長詩的標題。

(二)詩是“想象的表現” 亞裏士多德說:“詩需要壹種特殊的賦予,或其人有瘋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態。”雪萊:“壹般來說,詩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現’。”布萊士列特:“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別林斯基:“在詩中想象是主要活動力量。創作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 詩人的想象和科學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詩是壹門學問,在文學的韻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極端自由,並且和想象有關系。想象因為不受物質規律的束縛,可以隨意把自然分開的東西聯合,把聯合的東西分開。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離異。”雪萊也說過:“詩使它觸及的壹切變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話《創造》中寫道:壹個愛寫詩的青年人,因為寫不出好詩來而苦惱,於是去找巫婆。巫婆給他戴上眼鏡,安上聽筒,他就聽到了馬鈴薯在唱自己家庭的歷史,野李樹在講故事,而人群中,壹個故事接著壹個故事在不停地旋轉。這裏說的其實是,要做壹個詩人光憑常人的聽覺還不夠,還得有詩人變形的眼鏡和聽筒。所以,我們寫詩,既要對生活特征觀察得很精確,而同時又不缺乏把這些特征加以變化的勇氣。由於變形,詩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義。例如臧克家的《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橫豎不說壹句話, 它有淚只往心裏咽,

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 眼裏飄來壹道鞭影,

它把頭沈重的垂下! 它擡起頭來望望前面。

這裏寫的並不僅僅是壹匹可憐的老馬,而主要是寫三十年代北方農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精神素質。“老馬”是個有象征意義的形象。

(三)詩歌形象的創造馬雅可夫斯基在《怎樣寫詩》中對青年作者說:“應該使詩達到最大限度的傳神。傳神的巨大手段之壹是形象。”艾略特認為,創造形象就是“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具體方法很多,例如:虛與實轉化;人與物轉化;物與物轉化;內與外轉化;大與小轉化;遠與近轉化;少與多轉化;部分與整體轉化;歷史與現實轉化;現實與未來轉化等。

需要強調的是:詩中的詩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為表現情感、情緒、情趣服務的。詩的情感性重於形象性,離開抒情需要去胡亂堆砌形象,只能損害詩歌。

二、巧妙地進行詩的構思

(壹)詩的靈感

構思是詩歌創作過程中壹個最重要的階段。構思是什麽引起的?簡單的回答是:創作的沖動——靈感的爆發。

艾青說:“所謂‘靈感’,無非是詩人對事物發生新的激動,突然感到的興奮,瞬即消逝的心靈的閃耀。所謂‘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詩論》)

對於壹首詩來說,靈感是因;對於客觀世界而言,靈感是果。由客觀世界獲得靈感,由靈感開始創作。這是詩人寫詩的過程。在“靈感”爆發之後,創作就進入具體的構思。

(二)詩的構思詩歌構思十分重要。詩人郭小川在《談詩》中說:“詩是要有巧妙的構思的。”“妳提到了構思,我覺得這是抓住了關鍵的”。關於詩的構思的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首先關於適合於詩的構思的內容,我們可以馬上把純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對的程度上排除。詩所特有的對象或題材不是太陽、森林、山川風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狀如血液、脈絡、筋肉之類,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詩縱然也訴諸感性觀照,也進行生動鮮明的描繪,但是就連在這方面,詩也還是壹種精神活動,它只為提供內心觀照而工作。” 什麽是詩的構思方式呢?詩的構思方式是內心體驗。黑格爾說:“詩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現全部豐滿的精神內在意蘊,我們就應該要求詩人對他所表現的題材也有最深刻最豐富的內心體驗。”“詩人必須從內心和外表兩方面去認識人類生活,把廣袤的世界及其紛紜萬象吸收到他的自我裏去,對他們起同情***鳴,深入體驗,使它們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學》第三卷下冊,第54頁)所以,詩人寫詩雖然“並不是每首詩都在寫自己。但是,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艾青)遵循這個構思方法,在寫作抒情詩時,由於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創作主體(詩人自己)的內心生活,詩人應該只表現“單純的心情和感想之類,而無須就外表形狀去描述具體外在情境”。(黑格爾《美學》)

詩歌構思的過程包括以下的內容:

(1)提煉詩情。就是從壹般感受中尋覓顯示壹般感受的獨特感受,從***同感受中尋覓表現***同感受的具體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選取角度。抒發詩情應選擇合適的角度。壹般地講,有兩個大角度,壹是直抒胸臆,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如聞壹多的《口供》。用這個角度寫詩,應忌空泛,要創造出鮮明的個性化的詩人形象,否則容易直露。另壹個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寫感。如前邊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馬》。

(3)布局謀篇。詩的開頭、結尾怎麽寫,各部分之間如何組成有機的整體,需要認真考慮。這就要思索:在這首詩中,我用什麽把詩情串連起來?壹般抒情詩,“總是以情緒(感情)的變化的層次來貫穿的。”(郭小川《談詩》)

(4)錘煉語言。語言是詩的表現的最重要因素。在構思過程中極為重要。我們將在本章第三節作專門的研究。

寫詩應該重視詩歌構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張:“沒有新的構思,沒有新的創造,就不要動筆”。因此,構思必須做到:新、奇、巧。總結前人的經驗,有壹些技法是可以借鑒的。

如:象征構思,輻射構思,“道具”構思,借代構思,命題構思,矛盾構思,虛擬構思,反意構思,側面構思,對比構思,對話構思,等等。

詩歌的語言

“詩實際是壹種語言”、“作為詩的觀念的傳達手段,文字這個因素也和用在散文裏的表現有所不同,它在詩裏本身就是目的,應該顯得是精煉的。”“詩也不能停留在內心的詩的觀念上,而是要用語言把意造的形象表達出來。在這方面,詩又有兩種事要做:第壹,詩必須使內在的(心裏的)形象適應語言的表達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詩用語言,不能象日常意識那樣運用語言,必須對語言進行詩的處理,無論在詞的選擇和安排上,還是在語言的音調上,都要有區別於散文的表達方式。”(黑格爾《美學》)

詩的根本語言是意象語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覺與情思。意象語言具有直覺性、表現性、超越性等特點,它更應該符合詩人主觀的感覺活動與感情活動的規律,而不是客觀的語法規律。這是詩性語言與實用語言的本質差別。所以,詩歌這種藝術無法以日常實用語言為媒介。

詩人只有對實用語言加以“破壞”、“改造”,如艾略特所說那樣“扭斷語法的脖子”,才能使之成為詩的語言。為此,作詩必須研究詩的語言修辭,也就是要掌握詩的語言的表現手法。詩的語言表現方法主要有:比喻,起興,借代,反襯,象征,通感,矛盾修飾,虛實組合等。此外還有其他的壹些修飾方法,它們都有助於詩情詩意的表現。習作者唯有通過閱讀、研究和多寫才能掌握詩的語言修辭技巧。寫詩,不僅要重視修辭,還要重視詞句錘煉。古今的著名詩人都註意詩句的推敲和錘煉。詩句的推敲,決不是單純的形式技巧問題,它與詩意、詩味,和表現詩的主題密切相關。像 “黑夜過去了就是光明”這樣壹個意思,如果平白地直說出來,會令人覺得淡然無味,臧克家反復尋思,最後才把它寫成:“黑夜的長翼底下,/伏著壹個光亮的晨曦。”

詩歌的語言是最本色的文學語言,有其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壹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具體要求有四:

壹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征過於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壹種節制作用。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壹字壹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壹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壹”。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壹種節制作用,使之轉化為壹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註意,把壹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

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壹種數的比例關系。主要有:

押韻是使相關詩句末尾壹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無韻崐詩可以其它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壹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壹樣。有的響度高,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沈重,如灰堆、壹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壹韻到底,易於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壹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壹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壹換如信天遊、交韻--第壹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它還有抱韻,第壹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註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壹個字壹般是壹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壹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壹”;七言“二、二、二、壹”。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詩歌的分行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壹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註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