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教學理念:
提倡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平等對話,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體驗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體驗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探究、綜合學習法。
教具:草原掛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壹、導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舉金杯人已醉;晚風唱著甜蜜的歌啊,輕騎踏月不忍歸……”這是草原女兒德德瑪獻給那塊美麗土地的崇高敬禮!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只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第壹感覺也許是豪放、爽朗、粗獷…,此文卻讓我們感覺到了他們的心靈的另壹寫照:細膩柔情。“草原三劍客”裏著名的鮑爾吉原野情系故鄉,本色質樸,個性謙遜低調。讓我們懷著壹顆寧靜的心,走進原野,走進《靜默草原》。
二、作者簡介:
1、學生回憶:《雪地賀卡》
2、師補充:鮑爾吉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壹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些感受洋溢著詩意的光輝,便如草原上的輕煙壹般搖蕩在他的字裏行間,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
三、整體感知:
“風格即人”。風格是作家創作個性的體現,時代是培植其創作個性的氣候和土壤。鮑爾吉原野來自蒼茫遼闊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他的筆下有靜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黃昏,文字如野馬破陣,雲過山峰。沒有鮑爾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著草原的底蘊,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沒有鮑爾吉·原野寬度的人,合不攏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風範。沒有鮑爾吉·原野維度的人,張不開草原的思緒,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靈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壹樣,《靜默草原》對初二學生而言,也會誕生壹個“陌生化”的世界,產生許多審美錯位。因而學習此文重在朗讀和品味,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書香的芬芳中領略壹腔細膩深沈的赤子情懷和壹方靈光四現的草原風光。
1、教師範讀。
2、找出重點字詞:鮑(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頰(jia)摩挲(suo)處境(chu)
3、學生展開想象,並思考:
“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確:(1)特點:遼遠而蒼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與看不盡/在單壹中呈現豐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壹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2)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因而困惑。/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人的處境感最強烈。/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談: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同點都寫出了草原壯闊雄渾的美。不同點《靜》景物描寫少了,以敘述、議論為主,內容和寫法都比較單純、集中,用筆凝練幹脆,主要寫感受,給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遼闊蒼茫感,側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單壹感。原野在對草原的壹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層層遞進,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麽手法?
(此文的感受獨特而深邃,其文思有著“三重樓臺”的意境,因而經得起反復閱讀,耐人尋味。驚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對比手法。
3、討論回答: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裏?有哪幾組?
(1)學生從文中找出四種和草原進行對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園林、大海。
(2)師補充: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總是瞇著眼睛”。所以說,城裏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茫”。
(3)憶讀,找出課內外運用對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筏子》、《黃生借書說》等。
(4)討論《靜》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裏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裏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麽?
明確:人背負的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壹切就顯得可悲、可笑。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壹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壹種體會“不自由”“局促”。
5、作者對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麽他對草原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在草原上生於斯長於斯,草原是它們的故鄉。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沈的愛,細膩柔情。這正是作者內心的情感折射,壹種綠葉對根的情誼。
5、引申討論:作者情感的源頭是什麽?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麽?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頭是對草原的無比熱愛,其人生態度是壹種“善忘”的豁達。由於作者是沈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裏,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說的“喧鬧”的。
五、師生***寫***賞:
以《靜默草原》為話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妳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