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聖杜甫——妳對安史之亂了解多少?

詩聖杜甫——妳對安史之亂了解多少?

灑脫的李白唱“出門笑在天,我們是蒿人嗎?”是盛唐的壹個縮影。無論是金瓶清酒,還是玉盤珍珠,無論是爭十斤還是值萬貫,都透露著李白壹生的繁華。

反觀杜甫,他高呼“我撫我白發。在“國雖分裂,山河長存,草木春復綠”的情況下,它已經瘦得連發夾都夾不住了,見證了壹個朝代由盛轉衰的悲涼過程。

天寶往事猶在昨日,眼前卻是“朱門酒肉臭,狗凍死在路上”的淒涼景象。

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壹,杜甫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因此他被譽為詩人。

縱觀杜甫壹生,他不像李白那樣灑脫。他是時代興衰的見證者。他以悲憫的視角觀察世界,他的詩中深深的失意,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自己命運的思考,都在他的詩中慢慢流露出來。

杜麗等人創造了壹個詩歌極度繁榮的時代,可以創造時代,但時代也創造人——沒有唐朝的繁榮,可能就沒有李白這麽帥;如果沒有安史之亂,詩聖杜甫可能只是壹個默默無聞的詩人。

少年歌唱《看嶽》

杜甫生於開元盛世。當時唐朝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在秦朝以來的封建王朝中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在杜甫早期的作品中,他的詩充滿了英雄氣概,給人壹種天上俯瞰人間的居高臨下的感覺。

三十五歲之前,杜甫享受著時代賦予他的優越條件,肆意追求崇高的利益和遠大的抱負。所以當時的詩詞很少提及民生,多是描寫祖國的大好山河和壹片遼闊的景象。

例如杜甫早期的名篇《望嶽》:“登上山頂壹窺,便知其他諸山皆在天之下相形見絀。”站在時代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盛唐,這壹時期的詩歌具有鮮明的盛唐特色。

月圓則失財,物極必反,物極必衰。開元盛世之後,唐朝開始逐漸衰落。

極度繁榮的背後是外強中幹的本質。隨著社會各階層矛盾的升級,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從此,杜甫的詩歌不再像以前那樣充滿浪漫主義,不再過分追求意境,而是轉向現實,他開始關註戰亂時代的民間疾苦。

以最著名的《上山》為例。“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涼今秋,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也在看著遠方。老了的杜甫發出了和年輕時完全不同的感嘆。

到處都是悲傷的,沒有比這裏更美麗的風景了,造物主賦予了這裏所有神秘的大自然的優雅。山山水水還在,但人的心情早已改變。

如果說《望嶽》是壹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在山頂暢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那麽《登高》則是壹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望著山川的壹聲嘆息。

歷史的浩劫——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文明由開放走向保守的開端。杜甫壹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其中大部分是描寫安史之亂的。

從安史之亂前的危機,到安史之亂爆發的八年,再到安史之亂剛平定不久的異族入侵。

所以杜甫在晚年的詩中多次提到“十年”。十年淚下,衣袖永不幹。九次附書洛陽,十年杳無音信。

這裏的十年指的是八年安史之亂和此後兩年的吐蕃入侵川中之亂。

那麽這場長達十年的戰爭到底發生了什麽?

安史之亂是唐朝為爭奪政權而發動的壹場內戰。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史稱“安史之亂”。內戰持續八年,直接導致唐朝人口銳減,經濟嚴重倒退。

經過八年的戰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杜甫曾寫道:“寂寞天寶後,我園百余家,世間事多。”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戰亂的年代,大多數人流離失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但對於人民的稅收,軍官們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對基層的剝削。

從杜甫的名句《石渠官》中可以看出民間的無奈與絕望:“官何以怒,婦何以泣?”。

社會處於極度動蕩狀態,禍不單行。中央集權被破壞了,解體的國家給了外國可乘之機。吐蕃等勢力也趁機割據作戰,瓜分了大量領土。

詩人聖人——人性的光輝

戰爭波及半個唐朝,持續了八年。開元最初的繁華,只有在前人的詩詞中才能看到。這場反叛是壹場歷史的浩劫,也是唐代詩風從唯美浪漫的名篇到深刻現實的肺腑之言的重要轉折。

仔細閱讀杜甫描寫安史之亂的詩歌,妳可以感受到他的無奈和悲傷,他的人性光輝和人道主義也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些詩,杜甫成了後人口中的“詩聖”。

杜甫的創作在安史之亂期間達到頂峰,但在此之前,我們也可以發現他風格轉變的跡象。

杜甫在天寶五年,懷揣著崇高的理想來到長安,希望自己能“站在通往天津的路上”。然而杜甫的壯誌難酬,屢屢受挫。百般失意的杜甫觀察到長安的貧富差距很大。

於是寫下了“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短短十個字,擊中了當時最尖銳的社會矛盾。也許從那時起,杜甫的心境慢慢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追求所謂的崇高理想,而是選擇把目光聚焦在身邊的人和社會萬象上。

這種變化使杜甫詩歌的內涵有了質的飛躍,成為唐詩的代表人物。

回顧杜甫的壹生,經歷了盛世、國衰、戰亂。他的生平和詩集可以看作是晚唐的歷史縮影。

有人說過,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可能不會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如果時勢造人,那麽這個說法是可以接受的。

安史之亂帶來的壹系列影響,激發了杜甫大量的創作,或者說他的創作是基於對民生社會的觀察,將自己高尚的品格融入其中,引發了後世強烈的* * *聲。

如果安史之亂沒有發生,杜甫的詩也許會側重於感嘆祖國的山河,抒發壯誌未酬的情懷。限於個人,境界不夠高,或許稱不上最偉大的詩人。

但是歷史真的存在,杜甫確實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壹。

是因為他的詩不局限於個人的感受和抱負,而是著眼於整個世界,以悲憫之心,分擔壹切眾生的苦難,其精神境界是壹般詩人無法企及的。

時代造就人,人也能造就時代。兩者相輔相成,缺壹不可。人生有不同的時代,時代需要不同的人去創造。

不管有沒有安史之亂,我們都不能否認杜甫在詩歌方面的造詣,以及他對中國古代詩歌的巨大貢獻。他對世界的同情和他的深刻和沮喪的詩歌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對後世的影響正如他自己所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對我們的影響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我們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