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楓橋/火之鷹附近的夜間停泊欣賞
楓橋附近的夜泊記
月亮落下了烏鴉,冷冷地啼叫著,睡在楓樹上,睡在江邊的漁巷裏。
蘇州城外城內寂寞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評論詩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才能理解其詩歌的內涵。張繼,唐朝人,是壹位學者,他的生活並不富裕。只有這首詩流傳的很深很廣,所謂“壹言感動世界”大概就是這樣。這首詩是作者在考場失利後,在回家的路上寫的,所以自然流露出壹種悲涼淒慘的心情。畢竟做第壹是古代的正道。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該為他惋惜還是慶幸。他要是上了高中,中國詩詞就少了壹篇佳作。
言歸正傳。這首詩的標題很簡潔。“楓”是季節;“橋”是位置;“夜”是時間;“靠泊”就是時間。四個字,該介紹的都介紹了,“小氣”到了極點。然後第壹句直接描述風景。《月落淚下》生動深情。古詩詞中,用“月”和“黑”的,無非是“悲苦”,月亮西落,黑喜鵲呻吟。張繼的悲涼抑郁之氣彌漫在其中,而那種不可理解的冰霜之氣正好充溢人間,在這濃濃的秋夜和張繼的心裏灑下壹點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他的精神狀態。
同樣的風景,在心情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感受。也是秋夜月上孤舟,所以李白和蘇軾立誌“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向天要酒”。但對於失意的人來說,不過是“獨行長夜,風過零點,月在遠方吟”。所以作者在第二句用壹個“愁”字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了突出這個字。冰冷的水面波光粼粼,河裏的漁火點起,秋風哼唱。壹片片枯萎的楓葉劃過張繼的心,落在水面上,只是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對未來的迷茫,心裏只剩下壹種感覺——悲傷。秋風送寒,獨自躺在船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甚至有點落寞。壹個落伍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巧了,詩情畫意和寺名融為壹體,我壹個人在冷山秋夜,怕是要窒息了。寒山寺每年正月初壹淩晨鳴鐘108下,因為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之多的悲傷,所以鳴鐘是為了排解悲傷。壹百零八響,壹百零八憂解,新的壹年開始。這的確是壹個美好的願望,但可惜張沒有來這裏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天晚上習以為常的“警鐘”,但這也讓張繼想起了“敲鐘解憂”的傳說。鐘聲敲擊著他的耳膜,他的心,還有他內心的苦悶。他多麽希望這種悲傷真的會隨著鐘聲消失。作者用這兩句話結尾,應該是希望激勵自己重燃生命,讓壹直壓抑的詩歌有壹個相當昂揚的結局。
看了這首詩,感觸良多但都在詩外。壹個讀書人只有兩個「功名」的兒子真的是最重要的嗎?從隋朝到清朝,考了多少文人,其中人才鳳毛麟角。以寫作出名的人大多是沒有仕途的人,比如張繼和蒲松齡。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在世界上揚名立萬的方法不僅僅是考高中的方法,古代有,現在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