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及賞析
七夕
白居易〔唐代〕
原文: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賞析
牛郎與織女壹年壹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的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壹個淒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鐘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淡長空”由寫七人手。壹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淒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七,同時渲染壹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年相合。從首句對環年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恒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淡長空”,從而進壹步渲染了淒涼的'意年。另壹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壹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壹會”。這是多麽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壹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淒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壹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七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