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秋時期粽子的起源。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酸水粽子。
3.宋代有“糖餃”,即水果入餃。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擴展數據
傳統習俗—
在傳統節日中,民俗的多樣和復雜,或者說只有端午節能與春節相比,都有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祈福、辟邪消災的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和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由於地域文化不同,全國各地的風俗內容或細節都有差異。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挑龍舟、端午、采藥、掛艾草、菖蒲、祭祖、洗草藥水、中午喝水、泡龍舟、吃粽子、放風箏、紮五彩絲線、熏蒼術、戴香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