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北京的夏天悶熱,冬天寒冷幹燥;春秋短風大,時有沙塵暴。為什麽歷代王朝還都在這裏建都?

北京的夏天悶熱,冬天寒冷幹燥;春秋短風大,時有沙塵暴。為什麽歷代王朝還都在這裏建都?

歷代都城的選址多采取“相襯”的方式

“致勝”等風水原則是重要依據。形勝指的是山川、地理形勢、優勢產品等自然環境。北京古城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首都。在中國,關於朝代的位置和都城有風水和易學之爭。正所謂“自古建都之地,深得民心,前無古人”。

但明清以來,古都北京的風水神韻和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就其自然條件而言,在北京,據明代崇禎八年(1635)出版的《帝都風光簡介》記載“帝都在西,古木深林,春之雄偉,夏之昏黃,秋冬古木林,遮天蔽日……”。當年北京周邊松林茂密,路上只能騎壹個人。茂密的山林也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在釣魚臺、玉淵潭、金魚池等地,泉水常年涓涓,很多地方“泉水從地下湧出,壹勞永逸”。今天北京的形狀是勝利的,可以說地形還在,但是面貌不壹樣了。

在過去的50年裏,北京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首先,在“煉鋼鐵”、“向山河湖海要糧”的口號下,亂砍濫伐,燒炭燒荒,連北京植物園的珍貴植物也壹度被破壞,種上了糧食。然後是北京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樹木的匱乏,植被的破壞,生態的惡化,水面的急劇下降。隨著大多數護城河變成地下河,西直門以北的太平湖被改造成地鐵用地,北京城的水域面積急劇減少。

由於各種原因,北京的綠地面積也急劇下降。再加上京郊和西北各省的植被和樹木受損嚴重,“沙塵暴正在逼近北京”的預警已經成為嚴酷的現實。近年來,北京夏季氣溫超過了曾經號稱“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南京,很可能與上述人類不適當的活動有關。近年來,隨著電力和通信特別是移動電話的快速發展,物理汙染中最嚴重的電磁汙染日益嚴重。面對很多類似的問題,老人們常說“風水走了”,未必是迷信。

在城市建設中,第壹環具有戰略意義

節日就是選址和策劃。壹般是先建中國的城市,再建城市圈。元朝是少有的統壹規劃、統壹建築、統壹遷都的都城。

選址和規劃布局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原則。風水理論也叫“方位理論”。北京的位置很有講究。北京的位置,無論從朝陽還是正陽看,都是“背山面水朝陽”。“相土嘗水”也是建築選址的壹個基本原則。通俗的“水土不服”,主要是水土質量的問題。清代註重養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認為,水質好的標準是“其味貴而甜,其質貴而淡”。他曾命內務府特制銀桶,與天下名泉水質相抗衡。結果發現,只有北京的玉泉水和承德木蘭圍場附近的伊潯水水質最輕,口感較甜。為此,甘龍還專門寫了《玉泉山天下第壹泉》。

明清北京精致的風水格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堪稱中國之最。在明清北京城的整體規劃和建築設計中,運用了易學中極其豐富的文化取向和象數寓意,這些內容本身就是風水的理論基礎。

老北京的取水口很多,比如北郊的積水潭水關,西直門南的金水河水關。故宮護城河俗稱“桐梓河”,其進水口在桐梓河西北角西側南側,為雙洞隧道;故宮金水河進水口(在正五行中,西方屬金,從西方來的河叫“金水河”)是神武門西沿桐梓河南岸的單孔隧道。都在西北,也就是“天門”方向。北京內城水系的出水口都在東南方向,也就是“帝湖”(入通惠河)方向。根據風水的概念,水主宰財富,水來的地方叫天門。若源不見,謂之天門。水到哪裏,就叫本地戶。如果不去,就叫本地戶。天門開,象征財源不斷;家庭的關閉象征著取之不盡的財富。相應的,在建築設計上,北京內城墻西北角和桐梓河西北角外緣缺了壹個角。西北天門方向缺壹個角,稱為“缺天口”,象征天門的開放。進水口和出水口都是暗道,分別象征著天門的開啟和地下戶的關閉。

明朝遷都北京時,元朝的北城墻往南縮進了不少於五裏。而且為了避開廣闊的太平湖,西北方向的墻缺了壹角。其原因與桐梓河西北角外緣相似,都與入水口空間方位的安排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文化以水象征財富,不壹定是迷信,只是吉祥語,不難給出科學解釋。所謂“水主財”,就是水多的地方地面資源豐富,人民富裕;相反,地面資源匱乏,人民貧困。把西北的天門和東南的帝湖分別作為進水口和出水口,是因為我國的地形整體上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水流比較順暢。

近年來,隨著北京現代建築的快速發展,“保持古都風貌”的問題日益迫切。然而,許多現代建築違背了古都的文化內涵,位於北京西站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門口的大亭子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這個亭子是仿景山五亭中位於最高峰的“萬春亭”而建的。不同的是,景山上的“萬春亭”是木結構,而西站的亭子是鋼架結構,據說重達700多噸。把景山上的“萬春亭”照搬到現代建築上,與其文化內涵大相徑庭。

北京很多古建築都有故事和淵源。景山,明初稱“鎮山”,起著“鎮王琦”或“王沙氣”的作用。據說下面埋著元朝的宮殿。後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稱“萬歲山”“景山”。據《北京情況簡述》,“紫晶是日本人,據說日本也在北京。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五座山形(五座山峰)要托住天上的太陽(五氣)。”這五個亭子生動地塑造了“景從日本來,詞在北京”的意境。

但這裏的“太陽”並不是真的指天上的自然“太陽”,而是象征地上北京的“太陽”,即所謂“天子”,景山中的“京”字,既是“日”在“京”之上,“京”在“日”之下。唐代詩人王波在《王騰亭序》中寫了壹首詩“望日安”。之後,人們把《太陽下山》比作京都。

“萬春閣”建在北京最重要的南北“中軸線”上,象征天子的正位。建在北京的制高點上,也象征著天子權力在人間的至高無上;此亭名為“萬春亭”,象征著以正為中心,天子為國,萬古長青,代代相傳。

《名和亭釋》載:“亭,停,亦人停聚。”火車站是過往旅客的聚集地,其主要功能應該是方便旅客快速準確地上車到達目的地。把這麽大的亭子放在這麽高的門口,乘客心裏想的是什麽“停”在上面?論建築心理學,把壹個重達數百噸的龐然大物放在壹個比大樓還大的門口的橫梁上,給人什麽安全感?論建築經濟學,造壹根能支撐這麽重的樓的梁有多貴?更何況,在保持北京古都風貌上,甚至在建築美學上,也是壹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