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作品《惠州壹絕》。這首詩是蘇軾被貶惠州期間所作的,是壹首贊美荔枝美味可口的詩歌。惠州地處嶺南地區,而荔枝是惠州的特產之壹,蘇軾將荔枝贊譽為惠州的頂級美食之壹,故而得名。
荔枝好吃,蘇軾胸懷更是坦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兩句詩的意思很淺顯,就是說每天可以吃上300顆美味的荔枝,不介意長期在嶺南生活。表面上看蘇軾是在寫荔枝的美味可口,在寫自己身處嶺南是何等的幸運,實際上這兩句詩更多的是體現了蘇軾隨遇而安的樂觀心態和坦蕩胸懷。蘇軾當時被貶惠州的時候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晚年遭遇官場挫折無論如何都不是壹件喜事,但是蘇軾卻依舊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麽樂觀豁達的詩句,可見其心境。如果換作其他人在晚年遭遇這種挫折,勢必是會憂愁傷感的,蘇軾的這種心境非壹般人能比。
當然這兩句詩除了反映蘇軾的心態,也確實寫出了荔枝的美味。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或許有誇張之處,但也絕不是胡亂吹捧荔枝的美味。現在人喜愛荔枝的不在少數,而古代荔枝其實更加珍貴。古代沒有保鮮和速運,而荔枝又很容易腐壞,所以南方的荔枝運到北方很難有新鮮的。
古代喜歡吃荔枝的名人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楊玉環了。實際上清代的皇帝對荔枝也是很青睞的,據載乾隆年間偶有壹小批新鮮的荔枝送到宮中,乾隆皇帝都是每人壹兩顆分發給自己的母親和妃後們,可見荔枝在古代確實是比較珍貴的水果,尤其是在古代的北方地區。
所以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倒也是古人喜愛荔枝的壹種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