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85年壹首校園歌曲《向大海》的作詞人是誰

85年壹首校園歌曲《向大海》的作詞人是誰

《向大海》寫於1987年8月詩刊社第七屆青春詩會,是劉虹早期的代表作

劉虹詩歌的女性言說

——從《向大海》到《致乳房》

在歌壇上總有壹些人,既不大紅大紫,也不暗淡沈寂,他們靠的是沈穩的實力。同樣,在中國詩壇上,也有部分詩人,不為潮流所動,任憑東西南北風,依然穩定前行,他們靠的是堅定的詩寫立場和清潔的詩歌精神。劉虹就是其中壹位在喧囂詩壇上潛行的歌者。我們可以從女性言說方面,考察她的代表作《向大海》和《致乳房》,以期勾勒她在精神堅守中的變異歷程。

《向大海》寫於1987年8月詩刊社第七屆青春詩會,是劉虹早期的代表作。詩的品格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充滿了粗獷、雄渾的力度,把兩性的價值張揚到了極至。“大海”成為劉虹心中理想男性的象征性載體,郁結著“深重苦難”的“男性血”發出“深沈的嘆息”和“英雄的獨白”,強烈地撼動著詩人的魂魄。“大海”隱喻著苦難鍛造的男性的強悍靈魂:

“當船舶的犁尖與雷電之鞭輪番/在妳肌膚上縱橫書寫暴虐/當午後陽光扼妳聲帶成史詩的碎片/和那從陌路湧來的慣於膜拜的面孔/都被妳壹次性暴光——/以不動聲色的壹瞥/妳不羈的自由,是對纖繩的拒絕”!

這曲1980年代唱出的男性之歌,現在讀來還令人熱血澎湃!她對於理想男性的“推崇”甚至於給人以壹種誤讀,似乎女性在男性面前放棄了女性自我:“我只臣服於妳的麾下,以女王臨淵的姿態”。但願這種誤讀早日消除,因為我要說的恰恰是——這才是真正女性意義上的詩歌!我們壹直有壹種誤解,好象女性的解放壹定要體現出女性的霸權姿勢。其實,我們所追求的既不是龍壓迫鳳,也不是鳳壓迫龍,而是龍鳳呈祥的雙性同體詩性空間,是男女***同完成的同心圓。

“當風暴撩起妳旺盛的情欲如潮湧來/以岸之臂高揚雄性的招撫/我顫栗著,以空前的馴順臥成/從不爽約的沙灘/把瑩潔之軀展開為情書的段落/我青春的線條如月光滑翔/被妳細細認讀,或是節選”。

這不是單向度地奉獻,而是基於自我獨立之上的雙向互融互洽:壹方面,既是男性對女性的進入:“妳此後將成為癡迷的浪遊者/畢生行吟於我繁枝虬結的血管”;另壹方面,又是女性對男性的包容,是女性自我在男性身上的實現與展開:面對大海式的男人“我得以從全方位包抄而來”、“妳的浩瀚/只是我靈魂的壹次宣泄”。但是,這種理想境界並不是那麽容易獲得的,而是“在死亡之上,部署切膚之痛的——愛”,這種刀鋒上的覺醒與苦難中誕生的人性之光,既隱含著壹種精神上“***同的高貴”,又蘊涵著另壹種“悲哀”。假如這種理想境界無法達到的話,“將是我壹生的——慘敗!……”這種悲哀的隱衷,是那麽深切地藏在劉虹的靈魂深處。或許越是理想主義者,越是在靈魂深處潛藏著悲哀,也正是在悲哀的生存境況中,才使得她的理想主義更加光彩奪目。

如果說《向大海》是劉虹對於性別言說的理想主義的外向張揚,是對理想對象的追索與籲求,那麽,被海內外廣泛轉載的《致乳房》則轉為向內的女性命運的自審。從1987到2003的16年間,中國大地流蕩過多少滄海,劉虹的心靈湧起過多少桑田!在物欲高度膨脹的深圳,劉虹依然堅守著壹份純粹與求真欲。包含了壹個理想主義者全部傷痛體驗和絕望感的《致乳房》,代表了劉虹的最新思考:從性別出發,抵達“大寫的人”的價值根基的深剖。她筆下的“乳房”不是下半身詩歌裏的“壹把好乳”,而是女性人格的象征性載體。這首詩寫於詩人被疑為乳腺癌並且第二天就要做手術的2003年3月8日之夜。這個恐懼又孤獨的夜晚就是詩人為她“女人的美麗”送行的日子,這個夜晚她體驗了人生全部的高峰體驗。開篇將“殺戮”與“優雅”並置,何等荒謬!而這正是詩人真實的體驗,生活以“優雅”的方式對壹個理想主義者開始實施殺戮。“也許愛情虛幻得塵埃落定,妳才絕塵而去/要麽全部,要麽全不,妳和我壹樣信奉理想主義”。這是壹個理想主義者的決絕態度!在詩中,詩人摒棄了傳統文化對於女性規定的“月亮模式”,她拋棄了“溫馨、柔潤、圓滿……等等這些描述月亮的修飾性意象之後,使“乳房”的本質才得以抵達。她不僅看到了“乳房”自我價值的堅執:“是美在夜晚的修辭”,“對白璧無瑕的事物保持自戀和景仰”,而且更重要的是她窺視到了內在的“自焚自戕”,看到了深潛的“陰謀”。詩人將自己的私人痛楚,擴大為對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審視:

“我是疤痕體質,像這個國家//而妳是歷史,終要把心底的創傷移民到皮膚上/且保留雙重國籍,以便在哪兒都有疼的義務”。

這個“黃河自妳而來 長江自妳而來”的“乳房意象”,不僅是個人理想操守的堅執與潰敗的見證,也是我們民族的曾經傷痕的歷史隱喻,其蘊藉的價值意義已經從性別意識升華到人的內在價值的考量。 “妳在刀刃上謝幕 又將在我的詩行中被重新打開……”是啊,詩人有效地將她的詩人生存體驗轉化為人類體驗,肉體的美消失了,但是,在詩中卻獲得了另外壹種本質意義上的重生。因此,這首詩迥異於當下的下半身詩歌,成為深度詩寫的成功範本,體現了劉虹堅定的理想主義詩寫立場,正如劉虹所說,她的詩中流露出的是“高標於世俗之上的壹個大寫的人,對生命和世界的審視與浩歌,尤其是傳達出在這塊土地上,壹個心地高潔、精神豐富、有靈魂持守的女性深刻的自我認定之上,對痛苦宿命的擔當。”

劉虹對於兩性審視的母題的同樣貫穿在其他詩作中,並且多方面豐富了她的思考。她壹直清醒地意識到女性“被看”的尷尬處境,拒絕被男性檢閱,呼籲“返回自己的眼睛”(《檢閱》)。她對於封建世俗觀念對生命的戕害,進行了力透紙背的抨擊(《窗臺上的暢想》)。她在《致女兒》中虛擬的“女兒”其實就是她的理想自我:“從小栽到山野,與天空對話/尋找真實的自我……不移、不淫、更不屈,撐住頭顱和骨骼/後做女人。要先成為人。”這裏流露的是壹個自由知識分子的操守所在。劉虹在創作談中特別喜歡“精神潔癖”、“疼痛感”、“人性的持守與抗爭”、“對世界深切的悲憫”這樣的詞句,可以看出她對於自己精神境界的嚴酷苛求。如果我們把她與《致乳房》同時創作的《打工的名字》放在壹起考察,就可以更容易地把握她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她的後期創作主題“存在之痛”向前期主題“大地憂思”的重生性疊合與深化。

讀劉虹的詩,我想起臧棣的話:“詩歌是壹種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詩歌在本質上與其說是革命性、運動性的激進,毋寧說是緩慢而深厚的積累。當詩歌的浪潮壹波又壹波滾過,當詩歌集團的命名壹個又壹個翻過,劉虹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沈穩的紮下根來。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她有著紮實的人文哲學根底。她不斷地向人文哲學汲取營養,不斷地敞開靈魂,接納俄羅斯文學中“朝聖者的靈魂”。正是在“苦難中堅守高貴”的詩寫精神這壹點上,使劉虹與俄羅斯大師產生了靈魂上的“文化通約”,所以,有的評論家稱她的壹些作品像是“中國的阿赫瑪托娃”,是有其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