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詞裏面的有: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李清照《月滿西樓》/《壹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陸遊《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壹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嶽飛《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巨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樂府的有:
《孔雀東南飛》
詩經有:
《蒹葭》《關雎》
總之有很多啦 就不壹壹例舉了 O(∩_∩)O~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壹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壹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
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采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余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壹種即為何仿這壹首,在其曲最後註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默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