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分別論述審美敏感對作者和讀者的不同意義

分別論述審美敏感對作者和讀者的不同意義

有時,壹個撼動人心的悲劇作品,比那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正因為這樣,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劇、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俄羅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國古典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元雜劇《竇娥冤》、民間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會產生如此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這就是悲劇美的力量。當然,這裏說的悲劇美,不是作為戲劇壹個品種的悲劇,而是作為美的壹種形態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中,盡管人們不喜歡悲劇的出現,但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悲劇,就是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由於種種原因,悲劇還是不斷產生。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藝術作品就必然有悲劇的內容。因而,正確引導青少年賞析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悲劇美的描寫,就有著現實意義。

著名美術家王朝聞說:“對美的各種形態,壹方面可按它們的不同性質而分為現實美和藝術美,另壹方面又可按它們不同狀態、面貌和特征,而分為優美、崇高、悲劇、喜劇(滑稽)。”

優美,優雅之美,是壹種柔性的美,偏於靜態的美,以和諧協調、均衡、統壹、壹致為特點,從美感上看,能給人輕松愉快和心曠神怡的美感享受。崇高,又稱壯美,也就是雄壯之美。是壹種剛性的、偏重於動態的美。以運動、鬥爭、對立、矛盾、沖突為特點。它與優美剛好相反,如果說優美是壹種陰柔美,崇高卻是壹種陽剛美。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優美,是美的壹種常態,平常我們說的美,主要就是指優美而言。崇高,是美的壹種特異形態,是罕見的。

悲劇,作為戲劇的壹種品種,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悲劇的本質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悲劇就是代表進步社會力量的人物在鬥爭中受到嚴重的苦難或死亡,從而引起人奮發興起,提高精神境界,產生審美的愉悅感情。簡言之,先進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毀滅就是悲劇。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而作為美的壹種形態的悲劇,亦即悲劇美——因悲劇而產生的美感,必須具有以下特點:(1)悲劇人物壹般來說是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2)悲劇人物的苦難或滅亡必須是社會矛盾沖突或生產鬥爭或由於人性的某些弱點引起的;(3)悲劇必須能使人奮發向上,提高精神境界,產生美的愉悅,即化悲痛為力量。因此,悲劇,作為美的壹種形態,它有著極大的審美教育意義。在課堂教學和指導青少年課外閱讀中,要積極引導青少年理解悲劇美的認識價值,和賞析悲劇美的豐富內涵。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劇本,在賞析悲劇美時,都要緊緊抓住悲劇人物形象的賞析。即從悲劇人物的性格特點、悲劇沖突的性質以及所產生的審美特點等三個方面去賞析。

壹般認為,悲劇有四種類型的悲劇人物,因而會產生四種不同形態的悲劇美效果。

(1)悲壯的悲劇美

這類悲劇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先進的社會力量的代表。他(她)自覺反對舊制度舊勢力,不是為個人利益,而是為了解除人民的苦難,為人民的解放,為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而英勇奮鬥,寧死不屈,流血犧牲。悲劇沖突的性質是社會矛盾沖突,或是敵對階級鬥爭的沖突,或是民族之間的沖突。

悲劇所產生的美感是悲壯感,主要是壯,壯中帶悲,雖使人淚流滿襟,但壯懷激烈,氣沖霄漢。這類悲劇美,能教育人們認識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惡醜,激勵人們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如文天祥的《過零汀洋》中的詩人形象,電影《董存瑞》中董存瑞,小說《紅巖》中的江姐、許雲峰,都屬於悲壯的悲劇美。基於這種認識,要引導青少年讀懂這類作品,向英雄人物學習,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2)悲憫的悲劇美

這類悲劇的悲劇人物是善良的,但又麻木不仁、懦弱的。當遇到反動勢力或落後勢力的逼害,苦難深重,但又不知苦從何來,以為命中註定,或知苦從何來,但又不敢起來反抗,只是吞聲忍氣、逆來順受,或者心中雖有不滿,但又不敢大聲吶喊。悲劇沖突的性質都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亦有少數人民內部矛盾、家庭內部新舊思想的矛盾。這類悲劇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憐憫和憤怒。由於這類悲劇人物不是崇高壯美的人,只是善良的人、麻木的人,淒淒苦苦地活著,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壯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憫同情之情。

悲憫的悲劇美,盡管蒙上壹層悲涼淒苦的色彩,缺少悲壯美那樣的震撼力,但亦具有較大的認識價值和藝術感染力。而且這類悲劇人物,在舊社會具有較大普遍性,大都是社會的最底層、最無社會地位的工人、農民、下層知識分子,極為常見,更真實有力地揭示社會的本質。

正如魯迅指出:“這些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正如無聲的語言壹樣,非由詩人畫出它的形象來,是很不容易覺察的。然而人們滅亡於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亡於極平常的,或者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多”。(《且介亭雜文二集幾乎無事的悲劇》)魯迅作品中《祝福》的祥林嫂、《孔乙己》的孔乙己,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的於勒等大都屬於這類悲劇人物。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也屬這類人物。這類悲劇的審美價值在於啟發青少年認識社會的本質、分清是非善惡的道德觀念,有助於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對社會弱小群體及善良人民的同情心。

(3)悲憤的悲劇美

這種類型的悲劇人物,雖稱不上崇高偉大的英雄,他(她)們的抗爭也不全為國家、民族,但他們敢於蔑視舊社會舊勢力,抗爭到底,而顯示其精神品格的光彩。這類悲劇沖突的性質,有階級鬥爭的,但更多的人民內部、家庭內部兩種思想、兩種倫理觀念的鬥爭,這種矛盾沖突也是社會鬥爭的壹部分。如元雜劇的《竇娥冤》中的竇娥,電影《菊豆》中的菊豆,屬於這類人物。因此,這類悲劇的審美特點,在於激起人們悲憤與贊美之情,憤恨舊社會、舊勢力,贊美悲劇人物的反抗鬥爭精神。這與悲憫的悲劇美的審美效果是有區別的。

(4)喜劇性的悲劇美

這種形態的悲劇人物,總的來說是個好人,他們受苦受難,值得同情和悲痛。但這種人同時也有許多缺點,這些缺點又以喜劇的形式出現,引起我們的譏笑。他們的悲劇性格是通過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悲劇矛盾的性質,既有階級矛盾也有人民內部矛盾。這類悲劇引起的美感很特別,既悲痛又好笑,哭中帶笑,或笑中帶哭,即人們常說的“含淚的笑”。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就是壹個例子。他壹生受苦,受壓迫、受剝削,想反抗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揮舞著“精神勝利法”這壹武器向舊勢力進攻,被舊制度、舊勢力打得壹敗塗地,卻又以得勝者自居。讀作品時,令人感到好笑又難過。

有些人指出還有壹類悲劇,就是性格的悲劇,或者成人性的悲劇。悲劇人物的苦難或死亡,不是由於社會矛盾的沖突造成,而是由於人物自身的性格弱點造成。

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奧賽羅其實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誠信,但性格中存在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的弱點。他輕信虛假的表面現象,讓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雖戰勝了種族的偏見,又親手扼死了無辜的苔絲狄蒙娜,後來知道了了真相,奧賽羅悔恨萬分,為了懲罰自己鑄下的大錯,揮劍自殺身亡,釀成悲劇結局。

有人認為,這種揭示人性的弱點的悲劇,給讀者的心靈震撼(惋惜、同情、反思)更巨大,更能體現悲劇美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