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聲二聲三聲四聲符號(辨四聲是學平仄的基礎)

壹聲二聲三聲四聲符號(辨四聲是學平仄的基礎)

辨四聲是學平仄的基礎

我國的詩歌發展到了唐代,它的聲調、格式走向嚴格的規範化,形成壹種格律詩。早在南北朝,詩歌就講究聲律,同時受駢體文的影響,詩歌中的對偶逐漸工仗。因此,從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現了不少暗合格律詩形式的作品。到了武後時代,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詩的形式了。那時的沈佺期和宋之問,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格律創作的實踐中,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完成了格律詩規範化的任務,使以後作詩的人有明確的規則可循。這種格律詩,唐代人叫作“近體詩”或“今體詩”,而稱以前的詩歌為“古體詩”,或“古詩”、“古風”。自此以後,近體詩與古體詩有了明確的界限,詩人在創作上,有專工近體的,有專工古體的,也有兼而工之的。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舉考試,壹律以近體詩為標準格式。近體、古體都是相對而言的;今天,近體詩又成為舊體詩了。

近體詩的字數、句數,比較簡單,只要讀了壹些近體詩,可以無師自通。壹句五個字的,叫五言詩;壹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詩。句數有三種: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長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排律簡稱五排或五長;七言排律簡稱七排或七長。近體詩按字、句來分,只有兩類六種。

學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韻、對偶這三項。對初學者來說,平仄難度較大些。有人因為讀了相當多的格律詩,做起詩來照貓畫虎,押韻和對偶基本合轍,但往往平仄不諧,學平仄成了學格律中的“攔路虎”。其實掌握平仄並不很難,只要具備了下面三個條件,作詩平仄就能“達標”:

壹是學會辨四聲,這是學平仄的基礎;

二是學會每句、每首詩平仄配置的規則,這並不復雜;

三是掌握較多的同義而不同聲的字和詞,掌握多種詞句組合形式,掌握詩詞特有的句法變化等,這需要壹定的文字修養。

前人學作詩均以辨四聲為第壹步,因為只有通過辨四聲,懂得哪些字是平聲,哪些字是仄聲,才能學會平仄配置的規則。

四聲是漢語的特點之壹。它每個字都是單音,聲有高低,音有長短、調有升降等區別。詩的平仄,就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區別,組成抑揚頓挫的聲調和音樂節奏。念詩,古時不叫讀,也不叫誦,而是叫吟,也叫哼。詩是供人們歌唱的,是同音樂結合在壹起的。

現代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詩詞用的四聲,是古代四聲,確切地說,是唐宋時代的中古四聲,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普通話四聲中陰平、陽平在古四聲中統為平聲,上聲、去聲古今略有變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合到平聲、上聲、去聲裏面了,所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其中變為去聲的最多,變為平聲的其次,變為上聲的較少。但是現在南方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諸省區和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語中,仍保留有入聲。所謂平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入聲。怎麽樣區別四聲呢?

《康熙字典》開篇載有壹首四聲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聲發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長,猶如木槌輕敲鼓心,其聲為“東”;

上聲發音響亮,沒有尾音,讀升調,猶如木槌擊鼓面的四周,其聲為“董”;

去聲發音哀遠,尾音較短,讀降調,猶如木槌重擊鼓心,其聲為“凍”;

入聲發音短促,沒有尾音,讀急調,猶如壹手捫鼓面,壹手重擊之,其聲為“篤”。

據說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詞,但是不解四聲,曾請教過學者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道:“‘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四字,按古四聲讀,依次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我們學辨四聲不妨仿效現在小學生學漢語拼音辨四聲那樣,背四聲組詞:媽、麻、馬、罵,波、脖、跛、簸……。小學生先跟老師讀,以後自己背,用不了多久,就學會了辨別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聲也依次叫壹聲、二聲、三聲、四聲。他們學會了,查《新華字典》,就能按拼音拉丁字上標的四聲符號,準確地讀出每個字。我們學古四聲,可以從讀、背古四聲組詞開始。

古四聲組詞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東董凍篤 鐘腫種燭 江講絳覺 知指誌質 微尾未物

魚語禦月 枯苦庫闊 梨禮利栗 佳解界黠 該改蓋葛

真軫震質 文吻問物 昆捆困沒 灘坦嘆脫 間簡澗吉

箋淺箭節 肖小笑削 交狡校腳 高稿誥閣 歌果個骨

麻馬罵陌 陽養漾藥 庚梗更隔 丁頂定滴 蒸拯證職

尤有又亦 侵寢沁緝 憨喊憾合 鹽琰艷葉 緘減鑒甲

這30個組詞是參照《平水韻》(也叫《佩文詩韻》)的106個韻部編組成的。韻目如下:

上平聲

壹 東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魚 七 虞 八 齊 九 佳 十 灰

十壹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下平聲

壹 先 二 蕭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陽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壹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鹹

上 聲

壹 董 二 腫 三 講 四 紙 五 尾

六 語 七 麌 八 薺 九 蟹 十 賄

十壹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壹馬 廿二養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寢 廿七感 廿八儉 廿九豏

去 聲

壹 送 二 宋 三 絳 四 置 五 未

六 禦 七 遇 八 霽 九 泰 十 卦

十壹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願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廿壹個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徑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艷 三十陷

入 聲

壹 屋 二 沃 三 覺 四 質 五 物

六 月 七 曷 八 黠 九 屑 十 藥

十壹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上列四聲組詞和韻目,我們沒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是通過讀、背,掌握平、上、去、入各聲發音和聲調的特點,逐漸觸類旁通,碰到其他任何壹個字,按平、上、去、入的調門,能準確地把它“對號入座”。譬如“改革開放”四個字,改——該改蓋葛,屬上聲;革——庚梗更革,屬入聲;開——開慨愾克,屬平聲;放——方仿放弗,屬去聲。這四字依次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報”四個字,北——悲、背、貝、北,屬入聲,京——京、井、進、急,屬平聲,晚——玩、晚、萬、物,屬上聲,報——包、保、報、不,屬去聲。這四個字依次為入、平、上、去。四聲組詞讀、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調門以後,就自己給自己出類似上面那樣的測驗題,然後將答案同韻書核對,只要平聲基本無誤差,上、去、入,有點出入,關系不大。達到這個程度,就算“及格”了。

上述30個組詞和106個韻目,按南方音讀,比較順當;按普通話音和壹些地方音讀,則組詞中的入聲,分別讀成平聲、上聲、去聲。上聲、去聲都屬仄聲,對作詩填詞平仄調配問題不大。讀平聲的,若辨認不清楚,作詩填詞便會出韻或平仄不諧。初學格律的,往往由於不辨入聲,作詩填詞出現平仄、押韻不合轍的現象。於是有人主張,詩詞的聲韻應該根據語言的發展而發展,寫舊體詩可以按現代漢語四聲來調聲、押韻。這不能說沒有壹定的道理,但還未被詩詞界所普遍接受。

今人辨四聲的難點之壹,是如何掌握普通話讀平聲、而古讀入聲的那些字。這裏介紹幾種方法供初學者參考:

壹是勤讀韻書。初學者沒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廣韻》、《佩文韻府》等韻書,可以先讀簡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詩韻》、1992年新2版《詩韻新編》等。讀入聲部時,把那些今天讀平聲的常用字挑出來,另抄壹本,加深記憶,用時備查。

二是背誦作品。普通話中讀平聲,而在近體詩或詞裏面放在仄聲字眼上的字,壹定是入聲。從背誦詩詞中可以掌握不少入聲字。如“國”、“昔”,今讀平聲,在毛主席的《和柳亞子先生》“三十壹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處在仄聲字眼上,因之必是入聲。又“菊”、“出”今讀平聲,讀了唐人岑參的《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琢磨壹下,就明白這兩個字必是入聲無疑了。讀詞也可以辨認不少入聲字,壹般《念奴嬌》、《滿江紅》、《憶秦娥》等詞牌是用入聲押韻的。背誦作品是辨認入聲最經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數字記。入聲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們予以編排,可以觸類旁通。例如記住“責”字是入聲,那麽“簀、磧、嘖、幘、積、績”等字就不難記憶了。又如“夾”字是入聲,“狹、峽、硤、蛺、俠、浹、愜、篋”等字也是入聲。在數字中,除“三”、“千”是平聲外,其他都是仄聲,那麽現在普通話裏讀平聲的“壹”、“七”、“八”、“十”、“百”、“億”必是入聲。

四是按韻母記。入聲字中韻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記壹知十。例如今韻母為“a”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塔、答、納、榻、雜、臘、匝、沓、踏、搭、咂”等;今韻母為“i”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壹、昔、急、立、壁、泣、滴、劈、極、密、鐵”等。今韻母為“e、o、u”也有不少是入聲字。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

上述第壹、第二兩法比較可靠,後兩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韻書的基礎上幫助記憶,不可視為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