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除了鞭炮聲,鞭炮聲送走了舊年。
春風給屠蘇送去溫暖。春風把溫暖送進了屠蘇的酒碗。
每壹天,初升的太陽照耀著每壹個家庭。
總是用新桃換舊桃。每個家庭都用壹個新的桃子符號代替舊的。
贊賞:
這首詩描寫了大年初壹激動、歡樂、萬象更新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改革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壹句“鞭炮聲中壹歲”,在鞭炮聲中送走舊年,迎來新的壹年。句子緊扣題目,渲染了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第二句,“春風溫暖了屠蘇”,描述了人們在溫暖的春風喝屠蘇葡萄酒。第三句“千家萬戶都在消亡”,寫的是旭日的光輝照耀著千家萬戶。用“萬萬”來表現日出時的燦爛景象,象征著無限美好的前景。結語“總以舊符換新桃”這句話,既描述了當時的民俗,也包含了以新布換舊布的意思。“符濤”是壹種繪有神靈的紅木板,掛在門上辟邪。每年元旦,摘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新桃換舊符”緊密呼應鞭炮送舊年的第壹句話,生動展現萬象更新的景象。
清明節
杜牧
清明節期間,下了很多雨。
路上行人想死。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
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這壹天清明節下著毛毛雨,路上遠行的人們像丟了魂壹樣迷茫淒涼。
問牧童哪裏有飯館,他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贊賞:
這首詩,整篇都是很通俗的語言,寫得很自如,沒有任何經營的痕跡。音節非常和諧完整,場景非常清新生動,境界優美有趣。詩歌在風格上也是自然的,而且是按順序寫的。第壹句解釋場景、環境、氣氛,是“上”;第二句是“成”,描寫了人物,表現了他們悲傷迷茫的心態。第三句是“轉”,但也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態;而這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了整篇文章的亮點——“他”。在藝術上,這是壹種由低到高,逐漸上升,高潮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不是壹覽無遺,而是耐人尋味的回味。
我在山東的兄弟(重陽節)
王偉
我是壹個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獨的陌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
想到兄弟們的身體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
我壹個人在異鄉漂泊,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知道,在那個遙遠的家鄉,哥哥們壹定在登高望遠;他們都插了山茱萸,所以沒有我,他們感到遺憾和悲傷。
賞析:寫這首詩是因為在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住在周浦(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故有“憶山東兄弟”之稱。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是在長安求功名。雖然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途的年輕文人很有吸引力,但對壹個年輕遊子來說,畢竟是“異鄉”。而越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遊子在茫茫人海中就越是孤獨無助。第壹句用了壹個字“獨特”,兩個字“不同”,很充分。我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獨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立”二字上。“異鄉為異客”只是指在另壹個國家做客,但“不壹樣”這個詞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比壹般敘述在另壹個國家做客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生活習慣都有很大差異。當妳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了壹個異地,妳會覺得壹切都是陌生的,不習慣的,妳會覺得自己像漂浮在異地的浮萍。“異鄉”和“異鄉人”正是這種感覺的樸素而真實的表達。壹個異鄉人的思鄉之情,平日裏自然是存在的,只是有時候不壹定流露出來,但壹旦遇到某種催化劑——最常見的就是“節日”——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不可控。這就是所謂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往往會聯想到許多對家鄉風光的美好回憶,所以“節日裏多思念家人”是很自然的。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用如此平實而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達出來。壹旦詩人講出來,就成了最能表達客人思鄉之情的警句。
元宵節
歐陽修
農歷正月十五,花市燈火如晝。
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月光和燈光還是和去年壹樣。
再也見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淚的淚水都濕透了衣服。
去年宵夜,花市的燈光亮如白晝。在月上柳梢之時,黃昏之後,與美女相約。今年夜宵,月色和燈火依舊明亮。卻不見去年的美好,相思的淚水浸透了他春衫的衣袖。
賞析:這是總理的思想,寫的是去年見到愛人的甜蜜和今天見不到愛人的痛苦,清晰迷人。字的第壹頁寫著“最後壹個元夜”的故事,花市的燈光亮如白晝,既是觀燈賞月的好時機,也是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在昏黃的燈光下偷偷見面的好機會。“月到柳梢,人過黃昏”這句話,意味深長。柔情溢於言表。我寫了“今年元宵節”的場景。“月和燈依舊”,雖然只提到了月和燈,但實際上應該包括了兩三句花柳,意思是鬧市的美好夜晚和去年壹樣,風景依舊。下壹句“沒看見去年的人”和“淚濕春衫袖”,有非常明顯的表達。壹個“濕”字,形象地表現了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心酸。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在亭子裏看月亮。
白居易
去年8月15日晚,曲江池畔杏園旁。
今年8月15日夜,松浦沙頭水廳前。
西北何處是故鄉,東南何處是月圓。
昨天,風吹來,誰也不肯見面。今晚,光線和往年壹樣清晰。
8月15日晚上,我站在曲江池畔杏園旁。今年8月15日夜,“我”又在松浦沙頭水廳前。我怎麽看得見家鄉在西北面,月亮在東南面繞了好幾圈。昨天的風吹著,沒人註意。今夜的美景如同那些年前。
賞析:顓頊是詩人對明月的牽掛之思。邏輯上,我們應該在蒲沙頭水廳前仰望今年八月十五夜的月亮,聯想到去年八月十五夜的月光場景,曲江池畔的杏園旁。而詩飛則從反面描寫過去壹年的往事,描繪了壹幅中秋明月,曲江池塘,禦宴圖。詩在開始寫的時候有不同的回應,叫它們交織在過去,夜夜笙歌。只有這樣,對聯才能在今年退居“松浦沙頭水亭前”之失。繁華的過去越是明亮,我就越覺得與今天的悲傷相比,而由此造成的今昔懸殊,就像從天堂墜入地獄的悲傷。但在兩副對聯的28個字裏,詩人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八月十五之夜”,這顯然給詩人的心靈帶來了震撼和痛苦。讓詩人回望昨日的歡樂,獨自品味眼前的孤獨與苦澀。詩中運用了今昔對比壹目了然的方法。其實每壹副對聯講的都是時間、地點、場景,對比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場景意境的對比。今晚,我們看的不僅僅是月亮,而是面對每年相似的月景時的心情,是壹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