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喜歡自稱“杜陵布衣”或“杜陵野老”。“布衣”也好,“野老”也罷,都是文人來把仕途上的失意惆悵轉化為自我安慰乃是自我炫耀的壹種遮人耳目的手段。至於“杜陵”,則代表著杜甫的家族榮耀,也就是時人所稱的郡望,雖然杜甫自己出生在河南鞏縣的南瑤灣村。開元二十九年(741)寒食節的那天,三十歲的杜甫寫過壹篇《祭遠祖當陽君文》。這位當陽君,就是杜甫的十三葉祖,曾任西晉駙馬都尉鎮南大將軍當陽成侯的杜預。在整個家族中,杜甫念念不忘,經常在詩文中拿出來讓世人景仰同時用來激勵自己的,就是這位先祖。杜預不僅為國家的統壹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所謂“繕甲江陵,祲清東吳”,還為民族的文化進步做出了巨大努力,即“《春秋》主解,槁隸躬親”,後人稱之有“《左傳》癖”。總之,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都是那樣的耀眼奪目,如壹顆閃亮的星星指引與註視著他的後裔,所以杜甫在祭文中誠惶誠恐地表示他“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更重要的是,在杜甫看來,杜預還給這個家族奠定了優秀的傳統與良好的基礎,即“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奉儒守官”。具體的好處則是“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即可以不交納租稅,可以不去前線當兵作戰。當然,在那個特別的時期,還是有人為此感到惋惜,杜夫子這樣憂國憂民,可惜還是隸屬“地主階級”。
除杜預外,杜家中令詩人倍感自豪地還有詩人的祖父杜審言。杜審言是則天皇帝時期的詩人,名氣很大,脾氣更大,曾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文章四友”——這“四友”比起初唐“四傑”,文章水平雖然差壹大截,但官位卻高好幾個級別,他們也有足以自豪的地方來彌補藝術上的差距。杜審言與他的孫子在性格上也很不相同。杜甫為人很低調,總是表示要謙虛地向前輩學習,如果有人要嗤笑前人,他馬上會挺身而出維護正義。他的祖父正好相反,惟恐人家鄙視他,所以故意顯得傲慢與狂妄,曾放言說論文學水平,即使屈原、宋玉再世也會退避三舍甘以學生自居;論書法水平,王羲之再生也會望塵莫及甘拜下風。對於當世的名人,杜老先生更不客氣。有天,他突然神秘兮兮地對人說蘇味道就要死了,旁人很奇怪,問其原由,他解釋說:我的文章寫得如此這般好,蘇味道見到後肯定會羞愧而死。後來,這老人家病重,宋之問等人去探望他,老先生說:我活著的時候,騎著妳門頭上,使妳們無法出頭;現在我要死了,妳們終於有機會揚眉吐氣了。
對於這位杜老先生,千百年來,人們壹直很客氣,很少加以斥責,因為杜甫很愛護他的這位長輩,曾經說“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邱師兄》),又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天寶四載(745),杜甫還未成名,李邕與他聊天,談起前輩詩人,對杜審言評價很高,杜甫相當激動。大歷元年(766),也就是二十壹年後,杜甫還沒有辦法忘記當時談話的那個場面,在《八哀詩》中寫道:“例及吾家事,曠懷掃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後世的批評家在褒揚老杜時,有時也會捎帶稱贊杜審言幾句,這就使杜審言地位,較之其他“三友”,壹直居高不下。在評論杜審言時,人們也會首先介紹他是老杜的祖父,自然也就達到了肅然起敬的效果。如宋人王得臣《麈史》雲:“杜審言,子美祖父也。則天時以詩擅名,與宋之問倡和,有‘綰霧青條弱,牽風紫蔓長’,又‘寄語洛城風與月,明年春色倍還人’。子美‘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又雲‘傳語風光***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雖不襲其意,而語脈蓋有家風矣。”王得臣包括宋代著名的藏書家陳振孫還煞有其事地說,杜甫的詩寫得這樣好,那是家風所至,繼承了祖父的良好傳統。這些似是而非的話欺騙了不少淳樸的讀者,甚至有些所謂的大家也相信了這壹天真的說法。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家風對老杜的影響。杜審言對作詩與書法很自負,老杜首先認真學習的也正是這兩個方面。大歷元年(766),杜甫臥病夔州,寫過壹些自傳性的敘事詩,講述了他從幼年學詩起,歷敘漫遊齊、趙,洛陽失第,長安十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如《壯遊》中有壹段為: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壹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歷來人們都把杜甫的詩歌看成歷史的見證,所以杜詩有“詩史”壹說。《新唐書·文藝傳·杜甫傳贊》雲:“(杜)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後來清人仇兆鰲在《杜詩詳註》序言中總結說,宋人稱杜甫為詩史,明人稱杜甫為詩聖;稱詩聖是因為杜甫立言忠厚,可以垂教萬世也。杜詩“詩史”的價值,已毋庸贅言,但杜詩之所以號稱“詩史”,並非他壹開始就立意寫出史詩,他更多的從個人的經歷中去感受時代的變遷,所以較早賦予杜詩“詩史”的《本事詩》說:“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可見孟棨等人認為,杜詩之所以為“詩史”,首先還是把他個人的經歷全面展示出來了。他的詩歌,即使是詩史,也是他個人眼中的歷史。這些歷史,首先是老杜個人的歷史。
從《壯遊》詩中,我們可以了解老杜童年的相關信息。比如他七歲就開始寫詩,後來杜甫又在《進雕賦》中說“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有千余篇”。看來,老杜還是有心人,把他七歲的作品都用心地保存下來了。九歲的時候,杜甫開始練習書法,不過這時他臨摹的不是他祖父的字,而是唐初書法大家虞世南的字體,因為在《贈虞十五司馬》中,詩人明確地說“遠師虞秘監”——如果這句詩不是老杜臨時胡謅用來吹捧糊弄對方,那就說明老杜明顯對祖父的書法缺少信心,因為虞世南剛好是學王羲之的,而祖父杜審言又聲稱可以做王羲之的老師。大約在十四、五歲左右,老杜就經常出入考場了。考試成績如何呢?老杜沒有誇耀,估計是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所得意的是當時的文壇名宿都很器重他,在另壹首自我推薦的詩篇《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老杜有些誇張地說大才子李邕請求與他見面,王翰希望能夠把家搬到他的隔壁做鄰居,即“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這兩句詩如果倒過來解讀,可能更接近事實,可以確定的信息是老杜曾經拜訪過李邕、王翰,大家可能認為老杜有潛力,會成為班固、揚雄那樣了不起的文學家。這種鼓勵的話語,我們經常在各種傳記中見到,大致是百發壹中,老杜總算沒有讓他們看走眼。
天寶十四載,四十三歲的杜甫在長安進獻《奉西嶽賦》,在表文中他介紹自己“少小多病,貧窮好學”。從各種材料來看,詩人肯定是“貧窮好學”的。至於“少小多病”,似乎也是事實,只不過當是嬰幼兒期間的事情了。在杜老寥寥無幾的墓誌銘中,有壹篇情真意濃的《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主人公是他的二姑。杜甫的母親,在生下他不久之後就與世長辭了,杜甫的哥哥也很小夭折了,這個苦命的“杜二”——他排行第二,李太白寫給他的詩歌就名為《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只好寄養在他二姑家中,他的繼母生下了諸多的弟妹如杜穎、杜觀、杜占、杜豐等,自然無力照顧他。有次,杜二與姑母的兒子同時病倒了,巫醫說,靠房柱子東南方睡覺就可能痊愈。二姑的兒子原本就睡在那個地方,這時便與杜二調換了位置。時隔不久,杜二奇跡般的痊愈了,而二姑的親生兒子卻死去了。多年以後,每念及這件事,詩人都情不能已,這種片段的記憶反復強化,也讓他感覺到自己從小體弱多病。
但十多歲以後的杜甫卻是生龍活虎的。在《百憂集行》中,他回憶道: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想想嚴肅的詩聖,在十五歲的時候還是那樣頑皮,像個精力充沛的小黃犢,四處跑來跑去,又如淘氣的小靈猴,在樹上晃來蕩去,真令人莞爾。事實又壹次證明,苦讀是必要的,遊戲也是不可或缺的,詩聖也有愉快輕松的童年。
2.豪飲
在《壯遊》壹詩中,杜甫說他“性豪業嗜酒”,這話很讓人納悶,杜老夫子也喜歡喝酒,而且是那種很豪放的狂飲?仔細想想,似乎也沒有什麽奇怪的,唐代的才子們有幾個不嗜酒呢?有人曾經說,杜甫堅決反對酗酒,因為在《贈李白》壹詩中他明確地告誡對方不要“痛飲狂歌空度日”。這也許是壹種誤解,杜甫所反對的可能只是無所謂的耗費青春與生命而已。對於酒,他也有很濃厚的情感,而且情感之深並不亞於“李酒仙”。有好事者進行過深入調查:李酒仙現存詩文大約1050首,與酒有關的約170首,比例大約是16%;杜老夫子先存詩文約1400首,與酒有關的約300首,比例大約是21%。數字顯然是最具說服力的,那麽為什麽杜老夫子沒有給我們留下酗酒的不良印象的?可能是他飲酒時不招搖、不張狂,即使嗜酒,但從來不醉,酒品很好,所以讓我們忽視了他這個愛好,在《曲江二首》裏,他說:“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喜歡喝酒,卻點到即止,並不做牛飲狀,這就是飲酒的至高境界。
同時,杜老夫子總把飲酒當作壹種奢侈的享受,他喝酒時的窘況,好比鄰家的壹位老人家,在辛勞之後喝兩盅來解乏,還有誰忍心去斥責他?李白喝酒時是壹擲千金,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是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杜甫則是喝的自家釀造的陳酒,在《客至》中,他自述道:“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家中臨時來了客人,應該拿出最好的酒來款待吧,可是連殘存的陳酒也是舊釀,菜肴熟食都沒有多余的,而且住在偏僻的角落,想去賒買都找不到酒店,這是何等潦倒和窘迫。有時客人來得突然,家裏殘酒都沒有了,只好就向鄰居借酒,“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夏日李公見訪》)。偶爾上街喝酒,也是壹頭鉆進不起眼的小酒家,喝那種摻水的老酒,這樣的酒又能醉人呢?正所謂“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逼側行贈畢耀》)。即使這種深巷裏的燒酒,杜老夫子還嫌它價高,沒有錢去常喝。不經意發了壹筆小財,手中有了點閑錢,他也會痛痛快快地喝個高興,“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醉時酒》),可這種機會畢竟很少,不象李酒仙手中很寬裕,即使手緊的時候,所到之處,大夥兒也是爭先恐後地邀請他喝酒,從來不為缺少喝酒的機會而擔心,也從來不為付賬發愁。酒癮上來了,手頭沒有錢,怎麽辦呢?杜老夫子只好“時時乞酒錢”(《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腆著臉向人借貸,“蜀酒禁愁得,無錢何處賒”(《草堂即事》);或典衣買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二首》),結果是“酒債尋常行處有”(《曲江》)。為了飲酒,他也要做壹些他不喜歡的事情,比如擔任他很瞧不起的卑賤官職,“耽酒需微祿”(《官定後戲贈》)。
更重要的是,杜老夫子喝酒的時候也是那樣憂心忡忡,也是那樣憂國憂民,那樣讓人心酸。李酒仙喝酒,也有借酒消愁的時候,不過在酒的幫助下,他很快就會沈醉在想象的世界中激昂起來;杜老夫子借酒消愁,卻壹頭紮進苦悶的世界裏,長時間都不冒出頭來換口氣,讓讀者潸然。杜老夫子也有拚卻壹醉的時候,但讓人覺得是佯狂,骨子裏依然是落寞與焦慮。“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絕句漫興九首》),“狂歌遇形勝,得醉即為家”(《陪王侍禦宴通泉東山野亭》),這些詩句似乎很瀟灑,有塵外之想,卻不免落了痕跡,讓人堪破了他的內心。“百壺且試開懷抱”(《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杜位宅守歲》),哪怕是暫時的爛醉如泥、放浪形骸,他也做不到。他活得實在太清醒了,“只今未醉已先悲”(《樂遊園歌》),他無可逃避,“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壯遊》)。“此詩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樂遊園歌》)。
杜甫的飲酒詩是那樣樸素而真實,真實得近乎瑣碎,但惟其瑣碎,所以更耐咀嚼,往往余香滿口。李白的飲酒詩是那樣瀟灑出塵,飄逸得幾乎看不到日常生活的影子,但惟其飄逸,往往高處不甚寒,難以久居。所以《圍爐詩話》感嘆道:“子美之詩,多發於人倫日用之間,所以日新又新,讀之不厭。太白飲酒學仙,讀數十篇倦矣。讀杜集,粗語、笨語有之,曾無郛廓語。”
3.壯遊
從杜甫的《壯遊》壹詩來看,他的豪飲可能是在“不知愁滋味”的時候,因為詩歌接下來敘述了他漫遊經歷。杜甫壹生***有三次漫遊,歷時長達十年之久。唐代詩人大多喜歡漫遊,有人說那是他們認識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重要性。“行萬裏路”確實為我們貢獻了壹大批優秀的詩人,但倘若以為這些詩人是為藝術而不畏艱辛四處奔波,則未免擡高了藝術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有些詩人的確對自然有種本能的親近,也有壹些詩人因為“江山之助”而詩歌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這都無法掩蓋大多數詩人們以漫遊來獲取仕進的初衷。後人很羨慕唐代詩人的飄逸與瀟灑,塞北江南,自由往來,無數風光盡收眼底,其實這也只是看到了他們風光的壹面,在飽覽祖國大好風光的背後,又有多少人註意到了這些詩人的勞頓、疲憊與無奈?衣食無憂,閑極無聊,出去隨便逛逛,自然很快意。可憂心如焚,前途茫然,衣衫襤褸,潦倒不堪,還得打起精神吹捧對方、推銷自己,壹次又壹次重復同樣的話語,這樣的“旅遊”,有誰願意?功成名就、誌得意滿的詩人,有幾人還有興趣漫遊?
但他們毫無選擇。馮至先生說,那時候壹般考官的判斷能力都很弱,他們的取舍標準就是考生在社會上的聲名。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在壹個信息很不暢通的時代,最佳方式就是走出去,到大都市去,到最熱鬧的地方去,到權威們居住的地方去,大聲告訴他們自己很有才。這樣的經歷,王維有過,李白有過,杜甫也不例外,只是遊走的圈子不同,遊說的對象不同。漫遊者的心情也在遊說過程中悄然發生變化:最開始興高采烈,趾高氣揚,非高官厚祿而不取,對風景民俗也非常好奇;隨之筋疲力盡,沒精打采,但求有人賞識,不問價錢高低;最後則是眼神黯淡,心灰意冷,對工作崗位喪失了信心,只祈望對方大發慈悲,能讓自己填飽肚皮。
開元十九年(731),二十歲的杜甫正式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涯,雖然前壹年他曾北渡黃河,但那主要是逃難(水災)。他自己也說,浪跡天涯“實自弱冠之年”(《進三大禮賦表》),而他漫遊的第壹站是吳越。吳越風景如畫自然是壹個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裏有他的親戚,壹位姑父在常熟當主簿,壹位叔叔在武康(浙江德清)當縣尉。初出茅廬的書生,需要照顧與提攜。不過,此時的杜甫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新奇,至於聲名與仕途的要求還不迫切。他壹路走來,關註的是當地的風流人物與風土人情: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壯遊》)
詩人到過哪些地方呢?當時他已經到了姑蘇,即現在的蘇州地區,甚至在江邊做好了渡海東上的準備,可惜沒有能夠成行。詩人說,中老年以後他壹直為此遺憾,錯失了壹次到當時的扶桑即現在的日本去漫遊的機會。到如今,我們依然為詩人感到遺憾,如果他能成行,又該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在蘇州,他曾去虎丘山探尋闔閭荒涼的墳墓,去石壁探訪峭拔幽深的劍池,去長洲苑觀賞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閶門拜謁肅穆的太廟。後來,詩人又沿著當年秦始皇東巡的路線,渡過錢塘江,登上會稽山,遊覽鑒湖,泛舟剡溪。
這次漫遊,江南給詩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青春做伴,意氣風發,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如何能不陶醉在秀麗的景色中呢?很多年後,想起陽光燦爛的歲月,他就會憶起這次江南之行;想到江南,他就會怦然心動。遺憾的是,他只有在夢中溫習這江南秀色,終其壹生,他再也沒有機會故地重遊。二十出頭的詩人,只是壹顆稚嫩的小樹苗,詩歌水平還遠沒有成熟,此次江南之行,雖然亦有詩篇留存,但顯得稚氣未脫。秀麗的江南,沒能等到詩人長成參天大樹的那壹天,這是詩人的遺憾,也是江南的損失,不然,在詩聖的筆下,江南又會是怎樣的裊娜呢?
開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三歲的杜甫回到故鄉鞏縣,準備參加來年的科舉考試。當時的選拔途徑主要有生徒、鄉貢與制舉三種。第壹種是由學館選拔,第二種是鄉裏舉薦,第三種則是皇帝直接挑選。杜甫通過了鄉裏保薦、州裏甄選,作為“貢品”即鄉貢進獻到中央,接受禮部的挑選。年輕的杜甫心高氣傲,在《壯遊》裏說他此時“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意思是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這樣的文學大家都沒有眼裏——這可能是受到了祖父杜審言的影響,可惜無情的現實給了他當頭壹棒。這年的主考官是名士孫逖,以知人善任著稱於世,因選拔了顏真卿、李華等人而享譽朝廷內外。此次登第的二十七名進士中,也有不少人是中唐時期文壇上的風雨人物,如賈至、李頎、蕭穎士等。他的失利,還是客觀地反應出他當時的實力與影響。
杜甫此時畢竟很年輕,對這樣的挫折他還沒有放在心上,至於考試的艱辛與仕進的困頓也還很遙遠,未來的道路那樣漫長,何必早早地煩躁不安呢。落第的詩人雖然懊惱,卻不沮喪,他很快興高采烈地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漫遊,《壯遊》雲: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年,西歸到鹹陽。
放歌叢臺,狩獵青丘,馳馬逐售,放鷹捕鳥,何等快意。這次漫遊地點選擇在齊趙,原因之壹還是省親,他的父親杜閑正在兗州司馬任上;漫遊的時間遠遠長於第壹次,開元二十九年(741),詩人才意猶未盡地回到老家;至於漫遊心情與狀態,詩人用了五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裘馬頗清狂”,“裘馬清狂”後來多次為研究者引用,成為杜甫青春的寫照。這也讓我們感覺幾分詫異。我們所熟知的是“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杜甫,是“許身壹何愚,竊比稷與契”的杜甫,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騎馬射箭、狂歌輕狂、跌宕豪放的杜甫卻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前人對這樣的杜甫也很陌生,王嗣奭在讀完杜甫的《壯遊》詩後說道:“此乃公自為傳,其行徑大都似李太白。然李壹味豪放,公卻豪中有細。”他還說:“觀其吳越、齊趙之遊,壯歲詩文,遺逸多矣,豈晚歲詩律轉細,自棄前魚耶?”王嗣奭肯定地指出,早年的杜甫與李太白行徑相似,豪放張揚。他還進壹步推測說,杜甫早年的詩風可能也屬於粗放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