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非天命”和“兼愛”理論與儒家的“天命”和“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止境。”要求“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他們很多人都有樸素的唯物主義。
所謂兼愛,就是平等博愛。墨子要求君主、父子、兄弟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相處。“愛人若愛己”,墨子認為,社會上以強壓弱、以富壓貧、貴賤自傲的現象,是因為天下人都不相愛而造成的。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2)田誌明幽靈
所謂天誌,就是天意,愛民。君主違背天意,天罰,反之,天罰。
③尚同商縣
尚同要求人民和天子步調壹致,團結壹致,實行正義的政治。聖賢包括選聖賢為官的和選聖賢為帝的。墨子認為,君主必須選舉國家的賢人,人民在公共行政上應該服從君主。墨子請上面了解情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獎善懲惡。墨子要求君主啟用尚賢,提出了“官無常貴,民無終基”的思想。
(4)節儉和喪葬
節儉是墨家非常強調的壹個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鋪張浪費,特別是反對儒家所看重的長葬重葬的習俗,認為長葬重葬不利於社會。人們認為君主和貴族應該像古代三代聖君壹樣過著清廉節儉的生活。墨子要求墨家在這方面進行實踐。
⑤不快樂
墨子極度反對音樂,甚至有壹次旅行的時候,聽到車往唱歌的方向開,立馬調頭。他認為音樂雖美,但會影響農民種田、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不符合聖王原則和人民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⑥致命。
壹方面,墨子肯定天道有意誌,獎善罰惡,借助外在人格神來服務於自己的“兼愛”。另壹方面,他否定儒家主張的天命,主張“非天命”。認為認壽、貧富、天下之安、治亂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人們積極努力,就能實現富、貴、安、治的目標。墨子反對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飾以命以呼淳樸之民”。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在扼殺和損害人的創造力,於是提出了壹種宿命。
軍事思想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的軍事思想是壹種處於弱勢地位的自衛理論,主要內容有兩個:壹是攻正誤,反對攻伐掠奪的非正義戰爭;二是救守,支持保衛懲罰的正義戰爭。不進攻:反對進攻、切割和掠奪的非正義戰爭
墨子認為當時的戰爭都是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在非攻的章節中,他多次抱怨非攻的義,認為戰爭是壹件激烈的事情。他說絕大多數古老的民族在這次襲擊中滅亡了,只有少數國家幸存下來。這就好比壹個醫生治好了幾萬人,只有幾個人痊愈了。這個醫生不配稱為好醫生,不配稱為親人,不配稱為朋友,戰爭也不是好療法。歷史上死於戰爭的統治者不計其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擊戰爭來擴張領土、吞並世界的人敲響了警鐘。所以墨子主張以仁義服務天下,以兼愛消災。在墨子眼裏,兼愛可以止攻去亂。兼愛是對錯攻擊的倫理基礎,不攻擊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不攻,特別是反對當時“大者攻小,強者欺弱,多賊少,詐者欺愚,貴者驕賤,富者驕貧”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兼愛為準則,將戰爭嚴格分為“刑”(刑而無義)和“攻而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兼愛天下人”的戰爭,如虞攻三苗、商湯攻頡利、攻周,在中國是符合天、鬼、人利益的,是天命所指、鬼神相助的正義戰爭。反之,則是壹場“以大攻大,以強淩弱,寡不敵眾”,“惡天下人”的戰爭。這不公平。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露了當時戰爭帶來的沈重和無盡的災難:
(1)延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老百姓的衣食來源。
②劫財,不勞而獲。偷桃李、搶人、搶狗、搶雞、搶海豚、搶牛、搶馬、殺人盜貨,都是“不義”,攻擊小國,“入其溝渠、割其莊稼、伐其樹木”,也是“不勞而獲”的不義行為
(3)濫殺無辜,掠奪人民為奴。墨子指出,壹個大國的君主下令軍隊攻打壹個小國,“居於人民立場者,必被殺之。”如果妳失敗了,妳將會回家。丈夫認為仆人傲慢,女人認為是酋長。"
拯救與保衛:支持保衛與懲罰的正義戰爭
墨子的“唯非攻,乃講求準備防禦之法”。墨子從“不攻”出發,論述作為弱國如何積極防禦。墨子深知大國君主不會僅僅因為講道理就放棄戰爭,所以他主張“遠見卓識”,積極防禦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關於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壹章,形成了以城防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壹句話,包括三個方面。
第壹,提倡積極準備,努力做好準備。“做好準備,國家的重量。食者為國之寶;軍人,國家的利爪;城,所以防身。”“所以倉無備粟,不能待兇饑;圖書館無準備,雖義,不能無意義;城墻不完整,無法自控;必無後顧之憂,死不了。”只有在戰前做好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創造有利條件,主動守城,贏得防禦戰。
二是“守城者應以敵為先”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而攻,積極殲敵。“拖日以待救”才是上策。“重創敵軍”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市,正確排兵布陣;以京城為中心,對邊境城鎮、縣市和京城形成多層次的縱深防禦,層層封鎖,消耗敵人;頑強的堅持和及時的進攻相結合。
第三,在防禦作戰的具體戰術中,提出了壹套防禦作戰的戰術原則。在《準備城門》等文章中,墨子通過對鳥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逐壹進行了有效的辯護。比如高近法、水攻法、點攻法,在當時都是相當高級的攻城技術。墨子采取了巧妙的應對措施,詳細講解了守城裝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墨子的防禦理論在中國軍事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人記述了防禦的原則和戰術,很多先人寫了墨子,所以壹切堅固的防禦也壹般稱為“堅守”。如果說範蠡從戰略的角度提出了簡單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從作戰的角度論述了防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與孫子的進攻型作戰理論正好形成了互補關系,對傳統軍事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認識論
墨子的哲學成就最突出的是認識論和邏輯學,他的貢獻是先秦其他哲學家無法比擬的。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認識論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覺體驗作為理解的唯壹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應該基於每個人的所見所聞,而不是個人的想象。墨子從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出發,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假的標準,即三表:“知識的起源在於古聖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處察”,“棄(興)刑政,察民利在國”。墨子將“事”、“實”、“利”融為壹體,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力圖消除個人主觀偏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題,主張以實取名。墨子強調感官經驗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鬼神之物,聞其聲”為由,斷定有鬼神。但是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知識的作用。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聽知、說知和知親。他把聽到的東西分為道聽途說和個人道聽途說,但在墨子看來,無論是道聽途說還是個人道聽途說,都不應該簡單地接受,而必須加以消化和整合,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強調要“聞而得其意”,即在聽而承之後,要在他人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考察,然後繼承和發揚。
墨子的“知”包含了推理和考察的意思,指的是通過推理獲得的知識。他特別強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可以從已知的知識中推斷出未知的知識。如果已知火是熱的,則推斷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規可以畫圓,推斷所有的圓都可以用圓規測量。可見,墨子的知識和學問不是被動地、簡單地接受,而是包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除了聽和說知識之外,墨子非常重視親身認識,這也是墨子與其他先秦諸子的壹大區別。墨子說的知心,是自己經歷得來的知識。他把知心的過程分為三步:考慮、聯系、理解。“煩惱”是人對求知的認知能力的狀態,也就是心靈的開始,對心靈感興趣,尋求某種東西。但是光靠思考可能得不到知識。比如睜著眼睛看異物,不壹定能識別出異物的真實形象。因此,需要“接收”知識,讓眼、耳、鼻、舌、體等感覺器官與外物接觸,感知外物的外在性質和形態。但是,“接收”的知識還是很不完整的知識,只能獲得事物的表面知識,有些東西,比如時間,感官是感受不到的。因此,人類感官所獲得的知識仍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必須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整合、整理、分析和推斷,才能達到“明了”的知識境界。總之,墨子將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在認識論領域獨樹壹幟。
②邏輯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重要開創者之壹。墨學、埃及學、古希臘邏輯並稱為世界三大邏輯。他有意識地廣泛使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論證、範疇、理由等邏輯概念。並且要求把辯論作為壹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指的是辯論技術,但它是建立在知類(事之類)知理(根據和理由)的基礎上的,所以屬於邏輯類比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形態”不僅僅是言論的思想標準,還包含著說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用類比來揭露敵人的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發展了重視邏輯的傳統,後期墨家建立了中國古代邏輯的第壹個體系。
基於這壹思維規律,墨子進壹步確立了壹系列思維方法。他把基本的思維方法概括為“勾勒萬物之性,議組字之比。”舉出例子,用文字表達想法,說出原因。按類取,按類給”(“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探索客觀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並探索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用“名”(概念)、“詞”(判斷)、“說”(推理)來表達。按類取,按類給”,相當於現代邏輯的類比,是壹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了多種推理方法,如假言、直言、擇言、演繹、歸納等。,使墨子的論證形成了壹個有序而系統的體系,在古代世界獨樹壹幟,與古希臘邏輯學、古印度解釋學並列。(1)提出宇宙論
墨子認為宇宙是壹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部分從這個統壹的整體中分離出來,都是這個統壹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整體包含個體,整體由個體組成,整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種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壹步建立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他把時間命名為“久”,把空間命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是指古今所有的時間,“宇”是指東西南北所有的空間,時空是連續的。
在給出了時間和空間的定義後,墨子進壹步討論了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他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限的,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時空是貧乏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素組成的。他把時空元素定義為“開始”和“結束”。“開始”是最小的時間單位,“結束”是最小的空間單位。這樣,時空就是連續無限的,而這個連續無限的時空就是由最小的單元組成的。在無限中有有限,在連續中有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理論。他統壹並聯系了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他認為,在連續統壹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時間上的差異和空間上的位置遷移。沒有時序和位置距離的變化,就沒有運動,沒有時空的簡單運動。
墨子對物質的起源和屬性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物質的起源是“生於無”(老子第1章)和“萬物生於有,萬物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最早起來反對老子的這個觀點,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思想。他指出“無”有兩種,壹種是過去有,現在沒有,比如壹只滅絕的鳥,不能因為它不存在了,就否定它是“有”;壹種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比如天崩地裂,是不存在的“虛無”。原本不存在的東西不會生出“妳”,原本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東西也不是從“無”中生出的“妳”。
可見“妳”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壹步闡述了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妳不會知道石頭的硬度和顏色,如果沒有太陽和火,妳不會知道熱量。換句話說,沒有實物,屬性就不存在,屬性是實物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感知物質的屬性,是因為有實物的客觀存在。
②數學闡述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理性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壹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是高度抽象和嚴謹的。
墨子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包括:
關於“時代”的定義。墨子曰:“雙是二。”(《墨經上》)即原數加壹次,或原數乘二次,稱為“次”。例如,兩英尺是壹英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曰:“平同高。”(墨家之書)即同高,謂之“平”。這和歐幾裏得的幾何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共垂線相等”有著相同的含義。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同正相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互相比較,正好是壹壹對應,完全相等,稱為“等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曰:“中國人,同長。”(《墨經上》)這裏的“中”是指物體的對稱中心,即物體的中心是與物體表面距離相等的點。
關於“人工智能”的定義。墨子曰:“嘿,壹個中國人壹樣長。”(《墨經上》)這裏的“呃”字是壹個圈。墨子指出,圓可以用圓規畫,也可以用圓規檢查。圓規在墨子之前已經被廣泛使用,但給出圓的精確定義是墨子的貢獻。墨子對圓的定義和歐幾裏得《幾何》中的定義壹模壹樣。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用直角尺的“矩”可以畫出正方形並加以檢驗。
這也符合歐幾裏得幾何中對正方形的定義。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分線是直線。三點式* * *線作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被廣泛用於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繪專著《列島計算》中,曾用三點* * *線測量高度和距離。漢代以後,弩機上的“望山”瞄準鏡也相應發明。
此外,墨子還討論了十進制數值系統。中國早在商代就廣泛使用十進制記數法,墨子是第壹個總結和闡述價值體系概念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不同位數的數字有不同的值。比如在同壹個數字上,壹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字上,壹可以大於五。這是因為在同壹個數字(單位、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五包含壹,當壹在更高的數字上時,又反過來包含十進制的發明,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壹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朝的數制比同時期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數制更先進、更科學”,“沒有這個十進制,幾乎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統壹世界”。
③物理研究
墨子對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聲學等多個分支,給出了許多物理概念的定義,做出了許多重要發現,總結了壹些重要的物理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也,令人激動。”換句話說,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了壹個例子來說明,說這就像從下往上提重物壹樣,只能因為作用強大才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受力時,也會產生反作用力。比如兩個質量相等的物體碰撞後,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個物體質量相差很大,質量大的物體碰撞後不會移動,但反作用力依然存在。
然後,墨子給出了“動”和“停”的定義。他認為“動”是因為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停,要花很長時間,就沒有時間停了。”觀點是指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和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物體將永遠運動。這壹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期的整個世界長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誌(亞裏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不會運動,但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符合壹般人觀察的結果,但膚淺和錯誤)。
關於杠桿定理,墨子也有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平衡木會平衡的原因是“標”短,“標”長。現代科學語言中,“本”是阻力臂,“標”是動力臂,力學公式為功率×動力臂(標)=阻力×阻力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壹系列研究。,這裏就不贅述了。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壹個進行光學實驗,系統研究幾何光學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那也不為過,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中所說,墨子對光學的研究“早於我們所知的希臘”,“比不上印度”。
墨子首先論述了光影的關系。他仔細觀察了運動物象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物不動”的命題。也就是說,當壹個運動的物體從桌子上看自己的影子時,它也在和物體壹起運動。其實這是壹種錯覺。因為當運動物體的位置移動時,它前壹刻形成的圖像已經消失,它位移後形成的圖像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來的圖像移動到了新的位置。如果原像沒有消失,它會壹直存在於原來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見圖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圖像隨著物體的運動而不斷、不間斷的生與死所形成的,而不是圖像本身的運動。墨子的命題後來被名家繼承,由此提出了“鳥影未動”的命題。
隨後,墨子還討論了物體的本影和次影的問題。他指出,如果光源不是點光源,物體會因為每個點發出的光反復照射而產生本影和輔助陰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僅出現本影。
接著,墨子進行了針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當光穿過壹個物體,再穿過壹個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的上部成像在底部,物體的下部成像在頂部,所以形成的像是倒像。他還討論了圖像的大小與物體傾斜和光源距離的關系,指出物體傾斜或光源遠時陰影長而細,物體直或光源近時陰影短而粗。如果是反射光,物體和光源之間就形成了陰影。
尤為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壹系列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形成的像大小相同,遠近對稱,但左右顛倒。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面鏡互相照射,就會發生反復反射,形成無數的影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內形成壹個正像,離“中”壹段距離的正像較大,離“中”壹段距離的正像較小,在“中”的正像與物體壹樣大;在“中間”之外,圖像是顛倒的,近的“中間”圖像大,遠的“中間”圖像小。凸面鏡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裏的“中心”是球面鏡的中心。雖然墨子壹直分不清中心和焦點的區別,混淆了中心和焦點,但他的結論與現代球面鏡的成像原理基本壹致。
墨子還研究了聲音的傳播,發現井和罌粟花可以放大聲音,並巧妙地加以利用。他曾教導學生,在守城時,為了防止敵人挖地道攻城,要每隔30尺挖壹口井,在井裏放壹個大罌粟,在罌粟的口上墊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趴在罌粟上聽,從而知道敵人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在哪裏, 並做好禦敵準備(原文是:把陶工做成罌粟,讓他裝40多鬥,…………雖然當時墨子還無法理解聲振的機理,但這種禦敵方法包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
④機械制造。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工匠公交班媲美。墨子擅長守城,他在這方面的能力和造詣,在楚攻宋時的敗退之類的攻防演練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花了三年時間研制出壹種會飛的木鳥(風箏、紙風箏),成為中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他還是制造車輛的專家,不到壹天就能造出壹輛載重30石的汽車。他造的車速度快、省力、耐用,受到當時人們的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對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工程建築的制造技術幾乎了如指掌,有很多創造。在《墨子》中,他詳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和各種攻防器械的制造技術,水道。他所談到的這些儀器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影響很大。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苦練、守紀”,提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