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圍著田竹圍著籬笆,
榆樹全沒了,芙蓉花也少了。
夕陽下沒有人躺在牛背上。
成雙成對帶西部寒鴉回去。
詩歌欣賞:
張舜民是宋代著名的詩人。
《鄉村住宅》是他的代表作之壹。詩中描寫的是壹幅寧靜雅致的秋日村落的畫卷,帶著壹絲寂靜。
“水繞田埂竹繞籬”,選材就像焦平面的變換,從遠景到近景。在村莊的遠處,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上的田野。屋外的小花園,綠竹綠水環繞,壹派田園風光。“榆錢皆落,芙蓉花稀”。芙蓉花又名木槿,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色或白色。稀疏的木槿表明這是壹個清秋,壹棵榆樹錢早已隨風而逝。所以,盡管庭院裏綠意宜人,可惜鼎盛時期已過,殘存的芙蓉花難免會造成美人雕零的感覺,寂靜的意義不言而喻。
“夕陽下無人臥牛背,引西寒鴉成雙歸”。寂靜被牛蹄聲打破,詩人把鏡頭切換到院子外面。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老牛緩緩歸來。這壹幕早在《詩經》裏就唱過:“黃昏了,牛羊下來了”。但詩人並沒有重復前人的詩歌,而是捕捉到了壹個全新的藝術形象: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不是吹短笛的牛郎,而是站立的西部寒鴉。西方寒鴉容易驚飛,卻在這種安靜的氛圍中無憂無慮,站在牛背上。西部寒鴉的寂靜與公牛的運動息息相關。壹頭牛的動作蘊含著西方寒鴉的靜止,大小相映,動作對比,構成了壹幅新穎的畫面。宋詩力求創新,在此可見壹斑。“沒人躺著”這個詞是多余的嗎?為什麽不直接說“夕陽西下,西方寒鴉仰面站立?”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沒有人躺著》是壹支筆,引發讀者疑問:那麽牛背上是什麽?於是就引出了“把西部寒鴉成雙成對帶回來”,現在形象就在眼前了。如果沒有這個挫折,那就太直了,缺乏韻腳。牛馱鳥的景象,也有接近張順民時代的詩人描寫過。如蘇邁的壹句話:“樹葉隨流水去了哪裏?牛帶西寒鴉到別村(見《東坡題記·麥石》壹書),何柱《水負鳥怒》(清胡遺作集,卷五,快哉亭黃昏)。張順民的詩顯然更有藝術性。首先,它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牛馱著西部寒鴉體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祥和,但作者用“夕陽”和“西部寒鴉”來突出氣氛,給寧靜增添了壹絲閑適。二是形象更加細膩生動。如果“帶”和“排梁”互相配合,牛就安心了,牛和烏鴉自然也就無猜了。看似寫得輕描淡寫,卻形神兼備,形神兼備。
安靜是這首小詩的基調。前兩句選擇綠水、田野、竹子、樹籬、榆樹、芙蓉花等靜物來寫靜態。後兩句是不同的手法,以動寫靜。牛蹄受好評,行走緩慢,有噪音,有動力,但不破壞環境的和諧統壹。玄機在於動作緩慢,音調單壹。這顯然和王維的山水詩如《山居秋色》、《鳥聲溪》壹樣,更多的是以動寫靜。
這首詩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用優雅自然的語言勾勒出壹個新穎的意象,用壹點點憂傷表達了詩人閑適寧靜的心境,構成了和諧的意境,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