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物語文學和假名文學

什麽是物語文學和假名文學

物語文學

日本古典文學的壹種體裁,產生於平安時代(公元10世紀初)。它是在日本民間評說的基礎上形成的脫胎於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並在形式上受到了中國六朝和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

創作於10世紀初的《竹取物語》是日本最早壹部物語文學。故事寫壹位伐竹翁在竹心中取到壹個美貌的小女孩,經3個月就長大成人,取名“細竹赫映姬”。5個貴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應嫁給能尋得她喜愛的寶物的人,可是這些求婚者都遭到失敗。這時皇帝想憑借權勢來強娶她,也遭到拒絕。赫映姬在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中突然升天。

與《竹取物語》差不多同壹時期寫成的物語文學《伊勢物語》,由125篇短篇匯集而成,各篇自成獨立的故事,但全篇由原業平壹個人物貫穿起來,寫原業平在宮廷和外地經歷的種種戀愛故事。

物語文學在產生之初就分為兩大類,壹為虛構物語,它是將民間流傳的故事經過有意識的虛構,並加潤色,提煉成完整的故事,具有傳奇的色彩,以《竹取物語》、《落□物語》為代表。另壹類為歌物語,以《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為代表,以和歌為主,使和歌與散文完全融為壹體,成為整部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兩類物語都是脫胎於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是向獨立故事發展的壹種文學形式,它們的不足之處是缺乏內在的統壹性和藝術的完美性。

作為物語文學的高峰的《源氏物語》(產生於11世紀初)和《宇津保物語》(產生於10世紀末),是兩種不同的典型。《源氏物語》最先把虛構物語與歌物語結合在壹起,並在創作方法上繼承了物語的現實主義傳統,摒棄了物語只重史實、缺少心理描寫的手法,促進了物語文學的發展,對日本散文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宇津保物語》的故事結構仿效《竹取物語》,只是求婚者都是皇太子和宮廷中的顯要,並將貴族社會的婚姻矛盾放在他們爭奪權利的場面上來描寫,批評了宮廷貴族的驕奢淫逸的生活。它的特色是大膽接觸現實,從本國文學遺產和傳統出發,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發展。但它

不象《源氏物語》那樣是壹部思想性藝術性完整的作品。

《源氏物語》以後,物語文學逐漸趨於衰微和沒落。有的如《榮華物語》、《大鏡》、《今鏡》等歷史物語,暴露和批判貴族的腐敗,《今昔物語》等評說物語的內容以佛教故事居多,世俗故事也寫得比較出色。

中世紀日本封建社會武士階級興起,文學上出現了以《平家物語》為代表的戰記物語。它同古代物語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本質的不同,主要描寫中世紀社會的沒落以及封建主義革命給社會帶來的變革。它們使用漢語、佛語、俗語混合的新文體。這種文體在《今昔物語》中已試用過,但到了《平家物語》才臻於成熟,成為壹種敘事詩。戰記文學是文學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此後的敘事文學以及其他各種文學都是從戰記文學產生發展而來。戰記物語,尤其是《平家物語》,使日本古典文學發展到壹個新的階級。

日語中假名的來歷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後來,漢文化傳入日本,具有文化修養的日本人開始能用漢文記事。

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日本人民創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間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至八世紀後,這種將漢字作為表間符號的方法已經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詩歌集《萬葉集》就是采用這種書寫方法。如日語的“山”,讀作“やま”,在《萬葉集》中就用“也麻”兩個漢字來書寫。“桜”讀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個漢字來書寫。日語中的助詞“て、に、を、は”等則用“天、爾、乎、波”等漢字來表示。這種書寫方法後來被稱為“萬葉假名”。但是,用萬葉假名式的漢字記事作文十分繁雜,在此後來漫漫簡化,只寫漢字楷書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另外,柔和的漢字草書適合於書寫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書書寫信件、日記、小說之後,逐漸形成了壹種簡練流暢、自由灑脫的字體,如“安”->“あ”,“宇”->“う”等。

至此,日本民族終於利用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由於這些文字都是從漢字字形假借而來的,因此稱為“假名”。根據假名的書寫方法不同,取自漢字楷書偏旁的稱為“片假名”(カタカナ),從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稱為“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表音文字。壹般書寫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來表示外來語和特殊詞匯。

例如: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 (譯文:這是日語課本)(此乃日本語的text也)

平假名 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壹部分,它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o re”註:羅馬註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的“this”);の(發音“no”)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壹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壹壹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妳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他們並不壹是壹回事,只是為了方便妳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壹些特殊詞匯。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te ki su to”)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

此外,日語中還有用源於羅馬的拉丁字母來表示日語的方法,稱為“羅馬字”。類似我國的“拼音”。

羅馬字主要多見於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有名詞。並常用於日文電腦輸入法。

平假名起源及歷史

“平假名”是為了書寫和歌、物語而誕生。主要書寫者是女人,所以又稱“女文字”。

平假名是從中國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的。早期平假名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男性則以漢字為主,述史、論文,稱男文字、男手。男性即使使用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漢文註釋之用。可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之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更奠定了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

由於宮廷女人長年抄寫《萬葉集》,而“萬葉假名”的漢字,都有固定字音,寫著寫著,無形中便簡略了漢字,變成類似草書的字體,積年累月,就成為“平假名”。

另壹方面,必須學漢文的宮廷子弟或考上大學的菁英,為了將漢文念成倭國固有語音,只好在漢文旁加上種種拆解漢字而成的助詞與記號,這些助詞與記號,正是“片假名”。例如,“百聞不如壹見”,日語念法是“百聞は壹見に如かず”(ひゃくも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hyakumon wa ikken ni sikazu)。有趣的是,當時的菁英“作弊”方式跟現代學生學外語時的“作弊”方式大同小異。現代學生有鉛筆,可以在“Good morning”旁暗自寫下“古的模寧”,事後再用橡皮擦毀滅證據。而古代倭國學生,雖然沒有鉛筆,卻懂得用竹簽在漢文旁加上補助記號,算是壹種“隱形文字”,不仔細看的話,還真看不出“作弊”痕跡。

因此,九世紀中旬以後的倭國,有兩種書寫文字,壹是漢文,另壹則是“平假名”文。《竹取物語》、《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土佐日記》、《蜻蛉日記》、《枕草子》、《源氏物語》等,均是無標點符號亦無漢字的“平假名”文。而這個時期,也是男、女文字勢不兩立的時期。

《伊勢物語》中,和歌非常多,可以說是用和歌編纂成的故事,全篇以“平假名”書寫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土佐日記》卻是和歌名人紀貫之假冒女人身份所寫的遊記。

為什麽紀貫之必須假冒女人身份?因為這時期,除了和歌,男人在紀錄或書寫文章時,壹律習慣用漢文。站在當時的男人立場來看,“平假名”是女人專用的玩意兒。就像某些腦筋打結的人,堅持古典音樂比流行歌曲高尚、世界名著比少女漫畫尊貴壹樣。

可是,遊記、日記、隨筆等,是壹種隨意自由抒發日常生活、個人內心感情的散文體裁,用漢文來寫,未免太礙手礙腳了。總不能寫成孔老夫子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那類的文體,更無法學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詩體。因此,紀貫之只好假冒女人身份用當時的口語(平假名)紀錄下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沒想到,正因為紀貫之首開紀錄寫下了《土佐日記》,宮廷女人們才創下王朝女流文學。

臺灣早期教科書宣稱片假名是由學問僧空海所創制,其實並不正確。假名的起因是眾人將漢字約定成俗的簡化,並非壹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