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為惡之花的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
惡之花
惡之花是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壹部詩集,它是壹本有邏輯、有結構、有頭有尾、渾然壹體的書。《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的傳統業已消失,新的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裏開放出來的壹叢奇異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征。
惡之花中的詩不是按照寫作年代先後來排列,而是根據內容和主題分屬六個詩組,各有標題:《憂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憂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實際上畫出了憂郁和理想沖突交戰的軌跡。
知識拓展:
由壹百多首詩歌組成的《惡之花》,由詩人精心安排為六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序地展開詩人的精神探索。
第壹部分“憂郁與理想”,寫憂郁,也寫理想,憂郁是沈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沈重的憂郁中,尋找著難尋的理想。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寫的是詩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說是心中的巴黎。
這不是美麗的城市,不是繁華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滿著夢想的都市,/幽靈在大白天裏拉著行人的衣袖!”(《七個老頭子》)波德萊爾將詩歌的視野從浪漫主義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陸離的現代大都市,讓人看到的卻是壹幅幅畸形、變態的圖畫。
第三部分以“酒”為題,寫詩人的“以酒澆愁”、“以酒為樂”的無奈與悲涼。第四部分“惡之花”,詩人從醉酒的幻景轉向直面罪惡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針對上帝的。在這裏,該隱和撒旦都受到了贊美,因為他們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靈魂能傍著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歷經苦難之後,在閱盡醜惡之後,死亡,是唯壹的歸宿、唯壹的慰藉。死亡是壹切的終結,但也是新的開始。整首詩集以壹首題為《旅行》的長詩作結,概括了詩人壹生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