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詩,說的是王昭君自己遠嫁大漠和親,使得幾代太平,如果按功名論,她可以比得上衛青,霍去病了。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
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就沒有記載昭君自請出塞,只記載了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於。
《漢書·元帝記》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於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於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於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於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於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於。單於歡喜,上書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而之後的《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就出現了極大地出入:“初,單於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於儲副。單於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
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的昭君自願請行和親之說,可能是該書作者範曄根據民間傳說寫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漢書》,但從《後漢書》後,昭君自請出塞或因人們的主觀想法而慢慢變成了所謂“史實”,這是很荒誕的。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不多,僅僅不足150字。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
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於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壹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向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