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與龍有關的古詩

與龍有關的古詩

與龍有關的古詩如下:

1、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賞析: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壹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壹樣散落下來。壹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壹類的吹奏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沈浸在節日裏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2、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孫逖《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

賞析:詩人是壹個站在人群中觀看永樂公主入蕃的圍觀者,詩中表達自己觀看公主入蕃的感想。當時觀瞻的眾人所見到的是壹片盛大歡樂的氣象,皇家的氣度,皇家的禮儀,車馬之盛,隨從之眾,色彩之多,音樂之聲。

公主之美,自然是眾人看不到的,只能想象其美。這些是眾人的所見所想。詩人所見的眾人無異,所想得更多,想到公主要去的地方,以及公主以後在蕃地的生活狀況。想得越多,所得的情感也越多,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有了此詩。

“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是對公主的贊美。雖見不到公主的容顏,是入蕃卻是壹件高尚的事。從漢代到唐代,公主出塞和親,忍受邊地的艱苦條件,自比不得在宮裏時。

公主入蕃是犧牲自己,利國利民的偉業。公主在詩人心中,自然是美的,且非常高尚。表達了對公主美好的祝願。

3、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閻朝隱《奉和登驪山應制》

賞析:這首詩是唐代閻朝隱創作的詩歌,題為《奉和登驪山應制》。詩人以登上驪山為背景,表達了壹種富有詩意的境界。

在古代中國,驪山被認為是聖山之壹,上古帝王常來此地祭祀。這裏的“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描述了帝王登上驪山的壯麗場景,以及他們與天界對話的神奇景象。

這首詩將登上驪山的場景描繪得極為華麗和神秘,既有壯麗的自然景色,又有神話傳說般的場景。通過這些描寫,詩人展示了帝王與天地之間的超凡聯系,表達了對天地創世之謎的思考。整首詩言簡意賅、意象豐富,富有哲理,給讀者帶來壹種宏大與神秘的感覺。

4、荀氏門風龍變化,謝家庭樹玉扶疏。——貫休?《少監三首》

賞析:這首詩描述了壹位才華橫溢、品德高尚的人物,具有出眾的才能和美好的品質,堪比國家珍寶。善於演奏古琴,善於治理國家和讀書。來自荀氏門第,謝家也是他的支持者,他曾任職於皇宮,為君主效力,備受信任和尊重。

朋友們都很欣賞,能夠幫助變得更加強大,能夠自我提升。受到宮廷和社會的廣泛贊譽,成為了人們競相效仿的楷模。

詩人描繪了壹位具有不凡才華和勇敢精神的英雄形象,擁有驚人的武功和超凡的智慧,猶如壹只鳳凰羽毛五彩斑斕的長劍,在戰場上無人可敵;聲音像猿啼般清晰動聽,讓人心曠神怡。是壹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傳奇人物,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歷久彌新,成為唐朝的聖賢。

5、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兩蒼龍。——蘇軾? 《塔前古檜》

賞析:這首詩的含義可能是在描述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詩中提到的“雙檜”指的是兩棵綠楊樹,當年聲音相互呼應,非常和諧,現在已經老去,靜默無聲,更加崇敬。

後面的“庭雪”指代歲月的沈澱,比喻過去所經歷的壹切都被埋藏在記憶之中,不死不滅,已經化為過去。

最後壹句“如今化作兩蒼龍”,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的事情發生了改變,就像兩條蒼龍從原來的形態中脫離出來,變得更加神秘和不可捉摸。整個詩歌給人以沈思和感慨,表達了詩人對時間、命運和人生的思考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