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孫權19歲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控制壹方。赤壁之戰,27歲打敗曹兵。所以可以說以上兩句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因為是真實的歷史,所以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這裏,作者突出了孫權的年輕,“青春”,敢於和曹操這個才華橫溢、兵多勢眾的勁敵壹較高下,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氣魄。二是凸顯了孫權無與倫比的武功,他繼續戰鬥,不斷成長。而他的“坐絕東南”的情況和南宋差不多。顯然,賈宣熱情贊揚孫權無畏強敵,忠誠反對,打了勝仗,是對現王朝文武之人的平庸、無能、懦弱的反襯。
辛棄疾借用這個故事,邀請曹操和劉備為孫權做配角,說只有曹操和劉備才能和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有智有才,孫權未必在之上。賈萱在《梅琴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並非溢美之詞。但在這首詩中,詞人卻把孫權捧為三國時代的壹等功臣。他之所以這麽多用筆,是感嘆南宋沒有壹個有大智慧和大勇氣的人。這種意圖更多在文末。在此,筆者極力贊揚孫權的年輕和出色的武功。原因是孫權“坐擁東南”,情況和南宋很像。作者對孫權不畏強敵的熱情贊美,其實是對沒有竊取和平勇氣的南宋朝廷的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