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太平港的前世

太平港的前世

長樂太平港曾是鄭和下西洋靠泊主和開陽候風的錨地。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海都停靠長樂太平港(原名河陽港、五航頭)。船長在福州長樂太平港休整招兵買馬,“等開洋”,在長樂南山三峰塔東側修建“天妃宮”。合陽港被命名為太平港。

太平港原名吳航頭,別名河陽港。永樂七年(1409),鄭和將此地改為“太平港”,為來回航行的太平安順祈福,壹直傳承至今。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曾在此造船。三國時期,吳主孫皓也曾派太守在此設漕運。明朝那年,鄭和下西洋,多次在此停靠,等待季風起航。鄭和也在這裏監督大船的建造。據《昌樂縣誌》記載,明初的太平港有潮汐,水面廣闊,適合大型船隊停泊,方便他們“逆潮駛出江外”。

太平港南北兩側有東西向的山脈作為屏障,所以太平港也是壹個天然良港,天氣很好。所以,鄭和選擇在這裏靠泊,不僅是因為他的補給、船員招募、造船等原因,更是因為太平港優越的地理環境。太平港是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最後的聚集地。因此,太平港是研究鄭和下西洋歷史不可忽視的重要場所。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有數萬校旗和軍隊供給長樂,駐紮在石羊街,使這個古鎮更加繁榮,開店通商,成為壹座繁忙的城市。到目前為止,壹些遺跡和傳說被保存了下來。

河南街、河陽街和何俠街都在同壹個地方。以前是河南渡口的渡船,也就是太平港的渡船。在古代,它和被譽為古十國洋貨的長樂石羊街壹樣繁華。這首現代詩體現了那個場景。“吳坑街從頭到尾貫穿著,和太平港街外的西繞。穿越商場真熱鬧,船到遠海深溪。經年茶,絲瓷足存,四季山珍野味。那天船夫想要什麽?河南貨評論。”

《閩都集縣東長樂景區》宋陳輔《望江亭》贊吳航頭:“山深,岸深。看著玉婷的影子墜入河心。無風不起浪,萬裏順玉,萬頃浪斷金。思遠的請柬沒有第三句話,不如把鋼琴寫流利。仙槎驚於秋夜,還早於星河。”自明代中期以來,隨著海水的沖積和淤積,太平港逐漸形成了平坦的平原。如今,港口水面狹窄,淤積嚴重。雖然現在仍是長樂市的主要水路港口,但遠非其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