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絕句?皮日休
壹個
壹萬龍戈綠絲,挾往揚州不也①。
應該是天驕開汴水(二),壹千多裏無山。
其次,
據說隋朝亡國就是因為這條河,但現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廟裏沒有水,於的說法就沒有多少可取之處。
註意事項:
①永不歸還揚州:隋朝皇帝楊迪的楊光在遊覽揚州時被宇文化及殺死。
②汴水:即京杭大運河。
③水店龍舟事件:楊迪揚州之行,調動了無數的人力財力,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4 * * *於功德論:作者在此肯定京杭運河的積極意義,可與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提並論。
作品欣賞:
唐詩中詠唱這壹歷史題材的作品很多,大多都是指稱隋死於大運河。
這首詩的第壹句話就是從這個論點出發的,而第二句話很難反駁。詩中說:許多考察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將此歸咎於運河,視之為壹大禍根。但大運河的開鑿,顯著改善了南北交通,對經濟聯系和政治統壹大有裨益,具有深遠的歷史作用。用“至今”這個詞來表示它造福了後人多久;說“千裏”,看從中受益的地域之廣;“賴”字,說明國計民生不可或缺,更令人贊賞。這句話強調了大運河的百年好處,令人耳目壹新。這是唐人詠史惜古詩常用的“逆序法”。翻案定律可以讓論點新穎、出人意料,但要讓論點合理並不容易。大運河對後代是有益的,但楊迪皇帝的暴行仍然是暴行。皮日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運河建成時,楊迪率領20萬人出行,乘坐的是四層樓高的“龍船”,還有九座三層樓高的“水神廟”,稱為浮景,此外還有眾多雜船。船只長達300余裏,手持大船的人有近萬人,都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在陸地和水上閃閃發光。所謂“春風全國裁宮錦,半為障,半為帆”(李商隱《隋宮》),其鋪張浪費,真是歷史上聞所未聞。第三句“水寺龍船”指的就是這個。作者對楊迪皇帝的仇恨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他沒有直接說出來。第四句突然引用大禹治水的功績,甚至用反問句來強調:論功績,楊迪皇帝在治水方面不是比大禹講得更多嗎?這簡直荒誕離奇,但因為詩人的評論,就水利工程造福子孫後代而言,是建立在“龍舟寺若無水”的前提下的,確實具有可比性。但是“如果沒有所謂的雲”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畢竟,耗盡了“水殿龍船”奢靡的煬帝,比不上壹心治水、“過家家三不進”的大禹,將永垂不朽。所以,雖然作者用了翻案的方法,實際上只是為大運河洗清了虛假的“罪名”,但煬帝的罪名更為確鑿。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情的昏君和傳說中德高望重的聖人並置,是壹種抓住過去的方式。再說“煬帝”* * *余沒做出多大貢獻?“看似是最大的褒獎,但如果有“龍舟堂無水”的限制,就完全被拿走了”“* * *余論功”被解除,“不多”又被解除,解除得很高,重量又重重地放回到“水殿龍船事件”上,於是對煬帝的批評更加鄭重,申斥更加強烈。這種技巧的運用比壹般的正面表達要好。
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經走上了隋朝滅亡的老路。對於歷史的教訓,大多數人都覺得很平淡,但作者有意重溫這壹課,是有意義的。這首詩以議論為主,在意象思維和用韻上略遜於李商隱的《隋宮》。但在構思新穎、論述精辟、妙用“翻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至今仍是晚唐佳品。
度量: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汴水
汴水就是汴河。發源於滎陽大洲山濼口,從李澤水門、大同水門經位於中牟北部的官渡流入歷城,流經後河街、譙周街、袁宅街、胭脂河街壹帶,再經東南上善水門流出外城。途經陳留、淇縣,與泗水、淮河交匯。
北宋時期,開封之所以成為“四面八方雲集”的全國統壹大都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條遼闊的汴河。它把黃河和長江連接起來,使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開封。元代也有“壹蘇兩掛三邊梁”的諺語。歷史上,這條河裏的船和船日夜交織。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城鎮眾多。每到秋天,汴水暴漲,碧波千頃,宛如壹條銀鏈。秋風吹來,波濤洶湧,蘆葦如雪,水聲清亮。水面上的漣漪,就像銀鏡上漂浮的花朵,特別美麗,自然給人壹種美感。這大概就是“汴水秋聲”的由來。清代佚名碑文:
霜降秋聲如河,
西風卷起白色的頻率波。
有幾次,綠線皺了,
千頃浮鏡磨。
水葉子隨著客人流動,
蘆花飛雪點魚槍。
姍姍來遲,照耀天空,
汀州有很多鵝。
汴河是隋代開鑿的大運河的壹部分。楊迪開鑿運河的目的是為了乘龍舟到江都遊覽南方風光,這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他的龍舟航行到揚州後,農民起義爆發,被部下殺死,龍舟再也沒有回來。
汴水給古代開封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但也帶來了無盡的災難。由於汴水的主要源頭來自黃河,河水經常淤積泛濫,淹沒兩岸大片莊園土地,不斷受到威脅。貪婪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在發動掠奪性戰爭時,往往采取“以水代兵”、“以鄰為壑”等惡毒手段,造成人為水災。
汴水是古城開封的生命線。僅糧食和大米每年由汴水運往開封,就達800萬石。參議員孟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自西京濼口引水入京,自東至泗州,入淮河,運東南之糧。從此入京師,公私相贈。從東水門外七裏到西水門外,河上有壹座橋。宋代詩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描繪了當年汴水寧靜、迷人、炎熱、繁忙的景象...
北宋特別重視汴河的修復和治理。每年春天,總要集合30多個縣的人來疏通汴河河口和淺淤河道。淳化二年(公元991),六月,汴水洶湧,宋太宗驅車出甘源門,親自催塞車。丞相、湯米和其他大臣都勸他回宮休息。他說,“東京有十萬鐵甲兵。可見,北宋臨汴水的興衰與其政權的存亡息息相關。
南宋時,為了阻止金兵乘船前進,高宗下令破壞他所管轄的邊渠水道。因此,南北水運被切斷。
北宋汴河舊址的廢墟,如今已成為繁華的市中心,街道和建築,取代了過去的舟楫。從開封出發,經過舒縣和寧陵。從商丘永城出發的公路,比兩邊的田地都高出好幾尺,它的地基是隋代的汴河大堤。
如今,汴河壹去不復返了,但它在歷史上的貢獻是不能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