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村行》王禹偁詩歌的代表作鑒賞

《村行》王禹偁詩歌的代表作鑒賞

王禹偁

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這是王禹偁詩歌的代表作之壹。王禹偁,字元之,宋代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世為農家,九歲能文”(《宋史·本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因做過黃州知府,人稱“王黃州”。他曾“兩知制誥,壹入翰林”(《小畜集·酬高郵知軍蔣殿丞見寄》),宋太宗曾以“文章獨步當世”(《東都事略》)稱贊和評價王禹偁,可見其文壇聲望。現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殘存七卷)傳世。

王禹偁以文章著名,同時也是優秀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步武樂天,力追草堂,以現實主義著稱。其寫景抒情詩也很有特色,大都秀韻天成,優美精警。這首《村行》就很有代表性。作者以出遊為題材,用通俗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壹幅清新幽美的山村秋景圖,從雋秀的筆鋒裏,透露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懷鄉思退的心情。

“村行”,意即“山村之行”。詩人的這次山村之行,當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天。壹年前,“散騎常侍徐鉉為妖巫道安所誣,謫官”(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王禹偁“因抗疏為徐鉉雪誣”(《東都事略》),觸怒了太宗,被西掖除名,由制誥舍人“坐貶商州(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宋史·本傳》),來到了窮鄉僻壤的商州。團練副使只是壹個掛職空官,並無實務。所以,王禹偁除了“種蔬自給”(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能夠“不與郡政,專以吟諷為事業”(本集:《懷賢詩》序)。在這裏,他得以飽覽商州名勝,領略自然風光,並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詩篇。《村行》就是其中之壹。

這是壹首七律。作者采用開門見山的寫法,發端便以生動的畫面點出抒情主人公的出遊:“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起句扣題,點明了出遊的季節和境地。“馬穿山徑”直陳騎馬通過山村。“穿”字描寫馬兒行走在山間的羊腸小路上,具有鮮明的動感。“菊初黃”則點出了出遊的季節,同時也渲染了曠野的背景,具有壹種閑適安逸的氣氛,為對句極寫遊人情致作了鋪墊。“信馬悠悠”,刻畫了詩人濃厚的情趣和勃勃的興致。“野興”是指觀賞自然風光的興趣,這是貫穿全詩的線索,也是結尾的伏筆。作者以“長”字來形容“野興”的濃烈和深遠,既生動形象,又為下面轉入寫景作了鋪墊。詩的首聯,運用直接敘述和描寫的方法,壹下子便把讀者引入動人的畫面:壹位遊興方濃的詩翁,騎馬緩行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他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以至於任憑坐騎自由自在地漫步緩行。

主人公興致如此之濃,他在去山村的路上,領略到什麽奇觀幽景呢?詩的頷聯和頸聯便著力描寫了途中的景物:“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詩人首先勾勒“萬壑”和“群峰”,然後描繪“棠梨葉”和“蕎麥花”,從而展現了山中的景色,創造出壹種幽美清新的意境。

頷聯寫“萬壑”、“數峰”的幽妙和壯美。“萬壑”,泛指山中眾多的溝谷洞穴。“壑”之美在其幽深,詩人匠心獨具,通過“有聲”來反映這個特點。“籟”是古代的壹種竹管樂器,又稱洞簫。對句寫突兀的群峰:壹座座峭拔聳立的山峰,靜穆地屹立在夕陽之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斜照的陽光襯托聳立的峰巒,使之更加壯偉。詩人為突出峰、壑的形象,還精心選擇了“含”、“立”兩個形象性極強的動詞,使溝壑的深凹和山峰的聳凸更鮮明。作者還賦峰、壑以人的語言和情感。“有聲”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似乎在傾吐內心曲衷;“無語”者好像為萬壑的悲鳴所感動,默默而立,懷有無限的理解和同情。這不僅使自然形象增加了光彩,趣味橫生,而且深化了詩的意境。充分體現了王禹偁提出的寫景要“幽其旨趣”、“使雲憤泉愁,巖羞谷恥”(《小畜外集·桂陽羅君遊太湖詩序》)的主張。

詩人在描寫了晚山的壯美之後,緊接著又通過“棠梨葉”和“蕎麥花”展示了景色的秀麗。“棠梨”也叫白棠,葉為紅色。“蕎麥”,是適於山區種植的莊稼,紅稭稈,開白花。作者抓住了這些植物的葉或花在顏色上的特點,寫出了山中景色的秀麗:那經霜後紅得可愛的棠梨葉,閃著逗人的俊氣,在微風中翩翩舞落;那盛開著的蕎麥花,像冬天的積雪壹樣潔白晶瑩,並且殷勤地給遊人送來陣陣清香。多麽愜意的景色!這裏沒有秋天的肅殺淒涼之氣,卻含鬥艷爭芳之機。唐代詩人杜牧曾壹反文人悲秋之習,吟出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這樣的名句,但也不過是欣賞“霜葉”之美而已。詩人在這裏則更勝壹籌,他不僅欣賞“棠梨葉落胭脂色”的紅葉之美,而且看到了季秋之時自然界中“蕎麥花開白雪香”的勃勃生機,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特別是對山區生活的熱愛。他以細致的觀察力和敏銳的嗅覺,抓取景物的特點,並用細膩的筆觸和通俗的比喻,給予精彩的描繪。葉子的鮮紅,花兒的潔白,相映成輝,充滿了色彩明麗的美感;暗暗浮動的馨香,更增添了幾分幽靜的氣氛。像那“葉落”之聲,“花開”之狀,無不為優美靜謐的境界增添了色彩。

幽壑峻峰、紅葉素花,織成了動人的畫卷。由於詩人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法,並充分利用自己的聽覺、視覺和嗅覺獲得主觀感受來描寫景物,因此使畫面充滿了活力,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形式上則對仗工穩,如“萬壑”對“數峰”、“有聲”對“無語”、“含”對“立”、“色”對“香”等等。

自然界的天工造化,沖開了遊客詩情的閘門,使他情不自禁地高聲吟詠起來。不知不覺,馬兒已經悄悄地把詩人載到山村的附近。那坐落在坳地上的人家,橫臥在溪流上的小橋,侍立在田埂上的樹木,都爭先恐後地壹齊闖進了遊客的眼簾。然而這些景物並沒有增添詩人的欣喜,反倒勾起了壹腔思鄉情腸:“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主人公對著前面的“村橋原樹”,忽然停止了吟詠,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襲上心頭,就在懵然壹怔的剎那,故鄉的影子閃現於腦際,同眼前的景物疊映在壹起,使他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沈的感慨:這裏與我家鄉的情景是多麽相似啊!其懷念家園、想念親人和歸隱山林的情思,被含蓄地表達出來了。這個尾聯在手法上與上面以鋪陳描寫景物為主不同,這裏是以情為主,情中有景,如果說上面三聯是寄情於景的話,那麽此處便是情中見景。這在感情和意境上,都形成了突變的波瀾,為了加強藝術效果,作者特取設問句式。問句中巧妙地使用了壹個“忽”字,使詩的上下結構和內容都自然緊密地粘接在壹起,完成了詩意的轉折;而在答句中,詩人又獨具匠心地安排了壹個“似”字,把眼前的景物和遊客的思緒融接在壹起,使詩的意境極為含蓄,所謂“言已盡而意無窮”,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確有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同時,詩的結尾也照應了開頭,“野興”之“長”,乃至於思鄉歸隱,可謂深遠。

這首寫景抒情詩意境清新,感情深沈。作者以出遊山村為題,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壹幅幽靜秀麗的圖畫,洋溢著自然的美感。同時,作者又把自己深沈的情感融於筆端,不著痕跡地表達了貶宦中的愁傷,含蓄委婉,真摯感人。詩中的形象豐富,語言通俗。壹首七律總***只有五十六字,除了主人公之外,作者描繪了馬、徑、菊、壑、聲、峰、陽、葉、花、村、橋、樹等十幾種景物,它們各以自己的聲、色、形、味的美,把讀者帶入真實、具體的藝術境界之中。通篇不征典實,不用僻字,通俗易懂,像以“胭脂”形容落葉的鮮紅,用“白雪”比喻素潔的蕎麥花,淺而不俗,且有親切之感。雪帆在由潘問奇、祖應世編選的《宋詩啜醨集》裏說王禹偁的七律“清深警秀,神韻在元和、大歷間”,當指此類作品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