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結念飛天行,白玉參差鳳凰聲,天仙借女雙翅猛.——《弄玉詞二首》年代:唐 作者: 鮑溶
輕盈舞殿三千女,縹緲飛天十二臺.定有仙人來種玉,藍田歸計少徘徊.
——《對雪二首》 年代:宋 作者: 毛滂
來何必召雲,去何必飛天.我名不為龍,何能雨爾田.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七水車問龍》 年代:宋 作者: 王令
香魄已飛天上去,鳳簫猶似月中聞.——《吊盈盈三首》 年代:宋 作者: 王山
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醉翁操》 年代:宋 作者: 蘇軾
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大聖樂》 年代:宋 作者: 陸遊
遙想處士風流,鶴隨人去,老作飛仙伯.——《念奴嬌》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
2. 有關飛天畫的優美詩句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壹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壹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壹個善歌,壹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翺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壹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壹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壹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壹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樂伎。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壹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翺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壹個奇跡。
3. 描寫敦煌飛天的文章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
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余身”。
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現將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和時代特點概述如下:編輯本段壹、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
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
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
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壹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壹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的復合體。
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壹個善歌,壹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
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
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
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翺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
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壹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壹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壹體,已無法分辯了。
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壹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壹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
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
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翺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壹個奇跡。
編輯本段二、敦煌飛天的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
壹千余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壹致,分為四個階段: 1、興起時期。
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約17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但這壹時期兩個朝代的飛天特點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孬,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由於莫高窟初建時,敦煌地區的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藝術,處於摹仿階段,運筆豪放,大膽著色,顯得粗獷樸拙。 莫高窟現存北涼石窟只有三個。
最具有北涼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畫主體人物上方。
4. 關於飛天的詩難道真的厭倦了這凡塵
就這樣飄飄羽去
雲為裳
霧為紗
在何處的山巔采露為泉
飼鹿牧鶴
朝霞中為何還看見妳
羞紅的臉龐
和沐露的霓裳
那壹曲空靈的采仙子
是出自妳的玉笛?
在壹個尋聲而來的背影中
妳卻落下壹滴淚水成泉
壹轉身飛在鳴沙山的壁畫上
擺起壹個千古的舞姿
微笑著
在眾多的遊人中
尋找壹個前世的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