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群山中,東山並不高,安靜的山也不多。然而,從古至今,沒有壹座山能比得上它的名氣和崇拜者。早在晉代,文人墨客就在這裏留下了墨跡和石刻。到了明朝,萬州牧民曾光祖題寫了“海南第壹山”四個字,由工匠刻在東山嶺。至此,這個名字成了東山嶺的代名詞。
東山嶺位於萬寧市萬城鎮東3公裏處。因三峰並立,形似筆桿,故史稱筆架山。是我省最早的旅遊景點之壹。它曾與武功廟、鹿回頭、天涯海角齊名。
相傳,東山嶺是古代壹位不朽的道教方士,名叫“周曉穎”。如今,“仙人”已去,“丹竈”猶存。壹百多首刻在巖壁上的詩詞,抒發著古人的情懷,訴說著這座名山的輝煌。
山不高,仙有名。東山嶺是海南人心目中的仙山。其實並不是因為神仙曾經在這裏生活過,而是因為悠久的歷史文化,人們在這裏找到了很多痕跡,找到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根和源,找到了他們感情的哲學。由此,在漫長的歷史中,東山嶺被賦予了有效的色彩。
重遊名山,致敬古人
東山嶺是壹座奇怪的山。
不高,站在平原上,能讓人感受到壹種剛健的氣勢;不多,因為凝聚了山的特質,人們不得不青睞它的美好內涵。
沒有山川幽谷之氣,沒有巍峨的山川,落石與山石在不經意間結合,迷失在淡淡的雲霧中,讓人越來越覺得神奇。
日前,記者重訪了這座名山東部的群山。石頭還是當年的樣子,字還是當年的樣子,印象卻和當年不壹樣。
因為是非典時期,山上沒有遊客,大門敞開著,連看門人都不見了。
祁永明,現在是東山嶺景區的營銷經理,在這裏工作了10年,像愛孩子壹樣愛這座山。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了壹種難以形容的焦慮。
每天,不算陪客,齊永明照例要從山腳跑到山頂兩趟,不管刮風下雨。他稱之為練習。
齊永明是遊覽東山的最佳向導。對於我們這些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來說,即使是184米高的東山嶺,在攀爬過程中也累得吐氣流汗在地上。再看齊永明,慢悠悠的走著,講著壹草壹木壹石壹景。
對於齊永明,東山嶺百看不厭。“山下是絕美的山水圖,山上是濃烈的山水國畫。”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客人如何欣賞東山嶺。“早上有不同的看法,中午有不同的看法,晚上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晚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來過壹兩次的人,永遠感受不到這座山的真諦。”
太陽西下,山裏飄著濃濃的草藥味。經齊永明提醒,記者才想起東山鷓鴣茶已經很多年沒嘗過了。這種藥味就是東山鷓鴣茶樹的濃郁香味。
鷓鴣茶,又名東山茶,生長在東山山石間的縫隙中。茶葉色澤鮮艷,味道甘甜,泡時清香,飲後清涼,是解暑的佳品。
品東山茶,賞東山摩崖石刻的筆法,這裏的樂趣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
從古至今,東山嶺都是奇人異士經常光顧的地方。
明代廣東都督張裕攜琴帶酒漫遊東山,留下名句《為愛東山》:“為愛東山,風景幽靜,可攜琴帶酒漫遊。雲迷徑人煙稀少,青峰樹木茂密。丹竈無仙,華豐有字痕。世間凡塵,春出於春,秋出於秋。”
現代著名詩人、戲劇家田漢遊覽東山後留下詩句:“瓊州勝景多,此山孤。”羊脂愛芝士草,茶好配名泉..."
在東山嶺的摩崖石刻群中,有數百塊巨石,上面刻著長短不壹的詩詞語句,李、楷、興、曹等各種字體令人眼花繚亂。其石刻之多,書法之高,歷史之長,堪稱書法大全。
東山嶺石刻都是古今書法真跡,每壹幅石刻都是壹位崇山學者所寫。刻在傳說中的“鰲甲石”上的“洞天福地”是清朝萬州總督趙所寫。趙出生於書香門第,書法造詣極其深厚。他的碑文書法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剛健婉約,雍容華貴。明代舉人曾光祖題寫的“海南第壹山”,刻在矗立在神秘的“三十六洞”西南側的壹塊巨石上。五個楷書字,渾厚蒼勁。
東山脊奇形怪狀的巖石突出,石泉突出。
從山谷到山脊,東山嶺處處是嶙峋的巖石、崖壁和大大小小的巖石:有石脊、石海、石谷、石崖;有石梯、石橋、石鷹、石雞,還有傳說中神仙居住的石床、石板、石桌、石凳...巖石重疊,懸崖高聳,搖搖欲墜。其中壹塊巨大的“活石”沿著懸崖呼嘯而過。刮三級風的時候,“活石”微微顫抖。這個時候,妳看著石頭,會感覺到活石頭在慢慢的起伏。山上還有無數巖石堆砌的“三十六洞”。據說這些奇怪的洞穴與南海相連。有壹次海龍王去東山取長生不老藥救母,他的龍船擱淺了,然後他在神靈的指引下從“三十六洞”回到了龍宮。